思响哥按:5月2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到黑龙江省考察调研,首站来到伊春市。当来到林场老职工刘养顺家,与街坊四邻围坐在小院里聊家常时,习近平说,看到你们找到一些生产生活的出路我很高兴。党中央始终关心大家,党和政府的政策会一以贯之,大家还要自力更生,找到新的门路,让伊春老林区焕发青春活力。
如习总书记所说,新常态下东北如何焕发青春活力,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人民论坛长期关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在此推荐人民论坛5月上的这篇最新文章。
2016年4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完善体制机制、推进结构调整、鼓励创新创业、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为新一轮东北振兴指明方向。《意见》出台,标志着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正式启动。
在新常态下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是事关我国“十三五”规划发展的关键一役,关系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人民论坛对东北问题长期关注,聚集100位著名专家为东北新兴支招,在2015年8月(下)与11月(上)先后推出特别策划《透析“新东北现象”》与《破解“新东北困局”》,深入分析东北经济困境的根源,并为东北振兴献计献策,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在《意见》出台、新一轮东北振兴号角吹响之际,人民论坛再邀十余位专家为东北振兴贡献智慧。
【专家观点】
振兴东北当补轻工业欠账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教授、博导 衣保中
东北老工业基地衰退是历史累积而形成的复杂问题。目前东北经济下行的主要源头在于重工业在东北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最大,在能源价格下行、全国工业产能过剩去产能的过程中,东北所受的冲击最大。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措施,对历史累积的病症进行有步骤的逐一清理,实行治标和治本相结合的渐进式改革。
调整产业结构,解决历史遗留的区域产业结构失衡问题。东北第三产业比较落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需要加速发展。在第二产业中,重工业畸形发展,而轻工业却比较落后,导致工业结构失调,因而东北应该补轻工业的欠帐。同时,应该充分发挥东北农、林、牧、渔和森林特产的资源优势,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使东北重新成为我国优质食品工业和轻纺工业的生产基地。
改变增长方式,走以技术创新为动力的内涵增长道路。东北老工业基地问题是以资源开发为指向的传统工业发展模式的必然结果,是一种粗放型的外延式增长方式。今后必须改变这种落后的增长方式,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更加重视对人的投入,尤其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用技术创新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在原料、燃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中,充分考虑市场和物流的成本要素,实现内涵式增长。
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国企改革。解决体制问题和机制问题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核心问题。东北国企之所以身陷困境,主要是由政企不分引起的。因此,国企改革的关键不在国企的内部,而在国企的外部,即只有从转变政府职能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企改革问题。
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不仅仅局限于企业改革、产业调整和技术改造等几个方面,而应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构建老工业基地发展的综合指标体系,作为老工业基地改造效果的评价标准。东北老工业基地投资重心应转移至低碳、清洁、资源节约的产业,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区域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第六产业”:东北农业涅槃的新机遇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研究员 罗贞礼
“第六产业”是指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即不仅种植农作物,而且从事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销售,获得更多的增值价值,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互动,从而使农业成为贯通一二三产业的综合性产业。按照产业分类,“1+2+3”等于6,“1×2×3”也等于6,这就是“第六产业”的来历。在日本、韩国、法国、荷兰等农业发达国家,“第六产业”已成为推动农业发展、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当前中国正处于发展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迈入了不同以往的发展“新常态”。从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经验来看,这个阶段往往也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换期。东北地区是我国粮食的主产区,拥有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三大优势农业生产区域,土地集中连片,其集约化规模经营优势明显。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环境的变化,近年来东北农业积累了许多“疑难杂症”,其中与现代农业最为格格不入的,便是内向封闭型农业经济,不仅造成了市场竞争机制的弱化,以及传统农业结构优化升级难度的加大,同时也制约了东北地区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继而加剧了区域性农业人口老龄化形势。
在新常态及“互联网+”时代,从产业多元融合的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新特征,全面认识农业发展的新亮点和新业态,加快东北地区“第六产业”发展思路创新,其重要性已显而易见:一是能突破传统农业的产业边界,有利于构建并完善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产业链,提升比较优势,促进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化和新行业、新业态的发展;二是能超越地区间行政壁垒的限制,有利于激发农民的创造、创新、创业活力,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动力;三是能共享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价值,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化规模效益,推动农业发展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的根本转变。从传统的第一产业涅槃为“第六产业”的思路创新,将为加快东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赢得历史新机遇。
【专家观点】
◆ 关于发展理念的创新 ◆
治好“心病”,打消畏难情绪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韩保江:东北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尽管在过去计划经济时期为整个中国经济发展“透支”了一定的体力,但其丰富的自然资源、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以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城市化程度,仍足以支撑其长期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因此,要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真正振兴,要彻底摆脱东北地区的经济低迷,从根本上讲还是要先治好东北地区各类发展主体的“心病”,打消畏难情绪,根除不作为或不想作为的心理,让东北地区的干部和企业家轻装上阵,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积极性。
振兴东北特别需要加强“软实力”建设
美国查普曼大学传播学系教授贾文山:如果理念上不能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开辟道路;如果制度上不能突破权力本位、计划思维,有效确立和积极依靠市场机制,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如果文化上不能探索、建立现代文明价值,而是停留、徘徊在陈旧、落后的过去;任何地方的人才只会另择高地。振兴东北就是要加强“软实力”建设,建立具有鲜明时代和地方特色、富有现代文明价值内涵的文化体系,打造具有开放视野和开拓精神的公共形象。
“有中生新”、“无中生有”,推动新一轮东北振兴
吉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寅权:按照“有中生新”的思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东北地区的自然资源、区位条件、技术装备水平、科技人才等都有先天的禀赋优势。要充分挖掘潜力、培育优势产业,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形成具有持续竞争力和支撑力的产业体系,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按照“无中生有”的思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新型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要积极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抢占未来区域竞争和发展的制高点。在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产业、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开展攻关合作,共建产业创新平台和载体,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 关于发展路径的探讨 ◆
实施大东北经济区一体化协调发展战略
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力臻:参照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将大东北经济区协调发展作为国家级发展战略。大东北经济协调发展,可以打破行政区经济的界限,形成统一的大市场,进而用市场化手段发展中国最现代的大装备制造业、大农业、大林业和大牧业。东北在地理环境和位置上浑然一体,具有经济一体化的区位优势。东北经济一体化运作,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统一的区域大市场形成、促进区域内外的生产要素流通,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围绕衣、食、住、行、玩进行产品开发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李政:对于“衣”,即服装产业,东北地区可以发展冬季服装品牌、运动及户外服装品牌,不能因为属于轻工业就不去发展。对于“食”,即食品产业,要在绿色、有机、无公害上大做文章,积极发展食品深加工业和现代农业。对于“住”,要打造智能家居,满足老龄人口特殊需求。对于“行”,涉及交通运输服务业、汽车和高铁等交通工具产业和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玩”,涉及文化创意、旅游、消费电子等诸多新兴产业,每个产业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
中国社科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陈乃醒:东北中小企业发展的投资方向,可以用两句话加以概括,即改造老企业,建设新企业。提高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中小企业,是重振东北中小企业的重要措施。有些人认为,不能再以扩大投资拉动发展,必须靠创新和提高科技水平拉动发展。其实,提高科技水平也少不了投资,而且要比过去有更多的投资。所以,问题不在投资本身,而在于投资方向。同时,加大中小企业的科技改造,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可以缓解国民经济增速下行的压力,而且不会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因而加大对中小企业科技改造的投入,对于国民经济发展来说,既可以解近忧,又可以除远虑。
加大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支持力度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文忠:东北地区的整体振兴与当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成功转型息息相关。在当前地区发展形势影响下,转型发展更是举步维艰。应该在积极完善工作机制的基础上,加大支持力度,出台针对性较强的扶持政策和指导措施,包括:继续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完善接续替代产业扶持政策;加快启动东北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工程;积极推进沉陷区土地综合治理工作;建立资源枯竭城市棚户区改造基金;给予资源枯竭城市先行先试权限;创新资源枯竭城市人才引进模式;创新考核机制。
谨防东北国企改革中的国有资产流失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导高明华:国有股东的权益保护主要涉及国企改革尤其是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国有资产保护问题,或者说,如何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合理的方向是应该在合规前提下,降低受让方条件,征集更多经营水平高的受让方,避免指向性的受让条件。通过多个经营水平高的受让方的竞价,最终确定受让价格。此外,从实际情况看,东北国企对中小投资者权益的保护并不尽如人意,这意味着东北国企对民资的吸引力严重不足。如果不努力提升中小投资者权益的保护水平,东北的国企改革恐将继续处于全国“拖后腿”的境地。
◆ 关于开放战略的拓展 ◆
把东北振兴置于东北亚协同发展的框架里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彭刚:振兴东北的关键在于立足现实,挖掘比较优势,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把东北振兴置于东北亚协同发展的框架里有利于其获得开放的外部环境,从而使东北经济进入珠三角式的良性循环。尽管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由于日本和朝鲜的存在屡屡受挫,然而协同发展依然是主流。目前,中、蒙、俄、韩基本完成了国家层面的战略对接,中蒙俄已经就经济走廊建设达成共识,中韩自贸协定业已签署,东北地区无疑成为多个战略叠加点。
中韩自贸协定为东北地区带来更大的机遇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李俊江:东北地区长期把韩国作为推进外经贸发展实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点地区,双方产业互补性强,文化相似性突出,地缘合作优势显著。同时,韩国在我国对外经贸合作中呈现出日益显要的地位。中韩自贸区的建设,可以使东北地区更好地利用韩国的资本、技术和渠道,应积极探索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东北地区与韩国合作的新模式,有效利用韩国技术、资本,加速提升东北地区优势特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深化与韩国的全面经济合作。
把东北打造成世界级制造业聚集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孙久文:东北三省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工业中的制造业相对发达。目前的问题是制造业大而不强,在经济下行面前,有与原材料产业一起被摈弃的危险。因而,破解“新东北现象”的关键就在于如何解决好东北的制造业问题。东北地区在逐步放弃原材料产业的同时,加强和提升现代制造业是唯一的出路。今后的目标是,把东北打造成为世界级的现代制造业聚集中心。
相关链接:
孙继海:曾因冲动吃亏 笑侃火箭是英国东北人
吉林黑龙江拟建东北虎豹国家公园
哈工大机器人集团“三拳”打破东北人才困局
吉媒:邓华德或成东北虎新帅 俱乐部暂无回应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