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互鉴:两大文明的现代碰撞】
中印的共同点,不仅在于同为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兴市场国家,还在于都是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两大邻国的交流互鉴源远流长。
中印两国有文字可考的交往史长达2000多年。公元67年,天竺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就来到中国洛阳译经著说。玄奘西行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郑和七次远航、六抵印度,带去了中国的友邦之谊。通过丝绸之路,印度歌舞、天文、历算、文学、建筑、制糖技术等传入中国,中国造纸、蚕丝、瓷器、茶叶、音乐等传入印度,展现着两大古老文明的包容与开放。
2014年9月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新德里会见印度友好人士、友好团体代表,并颁发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友谊奖,表彰他们长期致力于中印友好事业。新华社记者庞兴雷摄
习近平主席对印度文明了解颇深。他对有关恒河文明、对有关吠陀文化、对有关孔雀王朝、贵霜王朝、笈多王朝、莫卧儿帝国等的历史书籍都有涉猎,特别关注印度殖民地历史以及印度人民顽强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史,也十分关注圣雄甘地的思想和生平,希望从中参透一个伟大民族的发展历程和精神世界。
访印期间,习近平主席还举例谈起中印文化的相通之处:“中国太极和印度瑜伽、中国中医和印度阿育吠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两国人民数千年来奉行的生活哲理深度相似。”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对彼此文化的了解与认同无疑是一种无形而强大的精神连接,构筑了中印友好的坚实民意基础。26日,在同慕克吉的会谈中,习近平主席再次提到两国的人文相亲。他说,双方要拉紧人文联系纽带,继续积极落实中印文化交流计划。中方愿同印方探讨简化各类手续,便利两国人员往来,加强地方交流。
同为亚洲大国,中国和印度从来都不缺少关注,“龙象之争”也一度成为对中印关系未来走向的预测。然而,近年来中印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则用事实证明:“龙”与“象”也可以携手共舞。
毋庸讳言,就像邻居之间难免磕磕碰碰,中印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分歧。有分歧不可怕,关键是如何看待和处理分歧。
习近平主席访印期间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发表演讲时给出了答案:“我们不能只把眼睛盯在分歧上而忽略了友谊和合作,更不能让两国发展进程和两国关系大局受到干扰。我相信,作为两大古老文明,中印两国有能力、有智慧走出一条相邻大国友好相处之道。”
(据新华视点微信报道,记者杨依军 伍岳)
相关链接:
习近平同印度总统慕克吉举行会谈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