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6月6日消息(记者史瑞丽)在海口市琼山区三门坡镇的环卫一线,提起“老郑”,大伙儿都会竖起大拇指。今年65岁的老郑本名叫郑健,曾是一名环卫工人,但退休也不闲着,每天还忙碌在一线。他扎根农村47年,被人称作“活雷锋”,自己“吃糠咽菜”却“捐款成瘾”,几十年默默奉献爱心,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信念和坚守。
“黝黑、爽朗、爱笑”是老郑给记者的第一印象。老郑原是海口老城区水巷口人,1969年,18岁的青年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来到距离海口40多公里的原谭文镇文多村“插队”。知青迎来“返城潮”时,他有粮食所和税务局等“很吃香”的单位可以回去。但最终选择了留下,因为他对这里有了深厚的感情:“人活着就要为社会做贡献,我觉得在这里能用自己的方式做贡献,这就够了。”知青老郑这一扎根,就是47年。
此后,老郑历任谭文热作场苗圃队队长、谭文橡胶加工厂副厂长,1998年服从组织安排,调任三门坡环卫站谭文组组长,直到2014年退休。上世纪80年代,老郑在谭文热作场工作期间,为谭文地区培育出首批橡胶树种苗,因表现突出,成为一名共产党员,1982年,荣获当时的海南行政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标兵称号,受到表彰。
“他对自己很小气,平时连肉都舍不得吃。”这是三门坡镇环卫站站长张勇对老郑的评价。中午12点多,在老郑简陋的厨房里,记者看到,地上垒了几块石头做成灶台,他正架上铁锅煮面条。锅里除了面条就是几片青菜,这是他上午去集贸市场清运垃圾时从烂菜堆里捡来的。“这些菜挑拣一下就可以吃。”老郑憨厚地一笑。
虽然生活上对自己抠门,但捐款献爱心时他却十分“大手笔”。记者看到,最近一次6月2日捐给海南省残疾人基金会的汇款单上,写着金额一千元整。“他就是这样,自己‘吃糠咽菜’却‘捐款成瘾’。”张勇说,许多同事如此评价他:“他这个人对自己抠门,对别人却很大方,捐款起来大手笔。”
老郑的第一次捐款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海南某地发生水灾,老郑毫不犹豫进行了捐款。2008年汶川地震第二天,他就去银行捐款,先后捐1520元。随后谭文建文化广场时他又捐了1000元,而长期以来他的工资仅有800元左右。30多年来,老郑还坚持捐款帮助当地敬老院。当记者问及这么多年一共捐出多少钱时,老郑笑呵呵地说,不记得了。“钱对我来说够用就行,数字多少对我来说没有多少概念,能帮到别人就好。”
老郑觉得最对不起的是家人:“这几十年我都一直在忙工作,包括父母去世回去奔丧,前后也就回家十多次,确实有点少。”老郑说,作为家里的长子,有点亏欠家里,大部分春节都是在这里过的,有时候回家过春节,除夕回去后,大年初二就回来上班了,没有好好陪下家人。
如今,花甲之年的老郑依然闲不下来,每天固定早起“上班”。三门坡镇党委书记陈发说,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奉献精神确实感染了很多人,平时不管刮风下雨,还是炎炎烈日,老郑每天总是第一个到岗,最后一个离开。不仅如此,还利用业余时间到路面巡查保洁质量,帮助在班人员拾捡纸屑、烟头。到树木的落叶期,总看到他不停地挥舞扫把清扫一堆堆落叶的场景。身边有人劝他领着退休金享清福,老郑却称还能够发挥余热。“我觉得合格的共产党员就应该这样。只要我有一息尚存,就会奋斗不止。”
相关链接:
海口环卫企业给环卫工送爱心瓜 为一线工友送清凉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