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习近平指出:“中波两国虽然相距遥远,但彼此交往源远流长。”波兰是最早承认并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两国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6月17日,在对波兰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前夕,习近平在波兰《共和国报》发表题为《推动中波友谊航船全速前进》的署名文章。习近平在署名文章中讲述了五个中波友好故事,请随“学习中国”小编一起聆听。
故事一:“波兰的马可·波罗”
习近平讲述:
17世纪中叶,波兰传教士卜弥格来到中国,广泛研究中国社会、历史、医学、地理等学科,发表大量著作,是首位向西方介绍中国古代科学文化成果的欧洲人,被誉为“波兰的马可·波罗”。
故事背景:
卜弥格肖像
卜弥格,原名米歇尔·博伊姆(Michel Boym,1612—1659),波兰耶稣会传教士,被誉为波兰的马可·波罗。卜弥格是欧洲真正意义上对《马可·波罗游记》作出诠释的先驱,是系统地向欧洲介绍中医和中草药的第一人,同时也是第一个研究中医的欧洲人。卜弥格的一生极具戏剧性:14岁时,他得过一场大病,在生死未卜的煎熬中他立誓——如能康复便献身于远东的传教事业。17年后,卜弥格未忘初心,从葡萄牙里斯本扬帆出发前往东方。历史就是这般精彩和耐人寻味,卜弥格怀着“中华归主”的信念不远万里、九死一生奔赴中国,不仅受到南明小朝廷的接待,还被皇帝封官加爵,竟阴差阳错地成为中国的使臣。肩负使臣重任的卜弥格跋山涉水、远渡重洋回欧洲搬救兵,不料在欧洲又遭到冷遇、非难甚至驱逐。坚忍三年,卜弥格终于得到罗马教廷的认可,回到心心念念的中国,可中国却早已改朝换代,有知遇之恩的一朝天子也已成为刀下鬼,钦定的使臣却因与前朝旧主交好而无落脚之地,最后辗转轮回,终因长期劳累病逝于广西边境,真可谓“出师未捷身先死”。卜弥格仅仅四十七载的一生是短暂的,至今他那传奇的故事也鲜有人知,然而他的人生却是悲壮而辉煌的。奔赴远东传教多次死里逃生,与永历皇帝交好并有知遇之恩,获任南明使臣并身着大明朝服回罗马搬救兵,成为中欧外交史上的第一位使臣。自他提笔著述中国的历史、地理、科学、文化、风土人情等时起,他就已经把他后半生的时间和精力都献给了“向欧洲介绍中国”的使命,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和波兰汉学的奠基人,同时,他也是中国与波兰友谊的开拓者。
故事二:波兰友人为中国抗日战争提供医疗支援
习近平讲述:
中波两国都有一句谚语叫“患难见真情”,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两国人民彼此同情、相互支持,结下深厚友谊。傅拉都、戎格曼等波兰友人不远万里来华,为中国抗日战争提供医疗支援。
故事背景:
傅拉都:医术高明被董必武称作 “华佗傅拉都”
傅拉都医生启程赴湖南
傅拉都, 1910年生于华沙,他是因参加国际援华医疗同中国人民结缘,医术高超的他还是国际医疗队的负责人。1940年救护总队把医疗队派往各战区服务,傅拉都担任691医疗队长,奔赴湖南、湖北战场。有一次,部队把缴获的战利品——一面写有“武运长久”字样的日本旗子送给他作纪念。傅拉都很珍视这份礼物,一直把它保留在身边,并带回了波兰。后来他的儿子来到贵阳,把这面旗子捐给了贵阳市档案馆。他医术高明,获董必武称 “华佗傅拉都”。他与原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王炳南还有过一段生死之交。王炳南18岁入党,长期以民主人士的身份活跃在政治舞台上,1942年被国民党特务机关逮捕。周恩来得知后便决定请傅拉都出面相救。傅拉都身穿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制服,又有外国医生的特殊身份,持有游历各地的护照,便利用救护总队的汽车将王炳南成功救出。上世纪50年代初,波兰政治情况复杂,回国后的傅拉都遭到审查,一度失去自由。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波兰,要求会面这位国际友人。这次会见,使傅拉都恢复了自由。董老和王炳南还为他写了证明材料,转交给波兰共产党,使傅拉都彻底昭雪平反。1957年他以公使衔出任波兰驻中国大使馆参赞,在中国工作了8年,努力发展中波两国友好关系,在各国驻华使团中颇受尊敬。
戎格曼:连续工作冷水浇头提神克服疲劳
戎格曼(左四)在图云关后方医院病房前与同事留影
1939年,从西班牙来到中国的一支由波兰、捷克、德国、奥地利等欧洲8个国家21名医生组成的国际援华医疗队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因为记者们搞不清他们的国籍,就根据他们从西班牙来而统称为“西班牙医生”。波兰医师戎格曼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戎格曼原名沃尔夫·云格曼,来到中国后,为了同当地人民打成一片才为自己取了这样一个中国名字。国际援华医疗队从香港飞抵重庆,后又搭乘汽车才辗转来到位于贵阳图云关的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救护总队在贵阳还设有两个诊疗所,戎格曼医师就曾在诊疗所服务过。战时的中国,条件非常艰苦,戎格曼等医师们便想方设法改进医疗条件。他们就地取材,用竹子搭了工作台、担架、医用夹板等,还发明了“太阳能淋浴槽”。即使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还是常常连续十几个小时工作,实在疲惫了就用冷水浇头提神。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能够为在战争中受伤的中国人减轻病痛。为了铭记戎格曼对中国人民作出的贡献,他的名字用中英文被镌刻在在贵阳森林公园的国家援华医疗队纪念碑上,以提醒后来人不忘历史,铭记友谊。
故事三、波兰军人参加盟国军队援华
习近平讲述:
乌尔班诺维奇、什曼凯维奇等波兰军人参加盟国军队援华。波兰人民为最终战胜法西斯、赢得世界和平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
故事背景:
维托尔·乌尔班诺维奇:作战勇敢 参加常德会战击落多架日机
维托尔·乌尔班诺维奇
乌尔班诺维奇,1908年3月生于波兰奥古斯图夫,22岁进入到飞行实习学校学习飞行,两年后毕业的他加入波兰空军,成为一名正式的飞行员。在飞行学院时,他因为技术高超被大家称为“眼镜蛇”。他曾参加波兰战役、不列颠空战和抗日战争。在作战中展现出精湛的飞行水平,取得不凡的成绩。1943年抗日战争期间,他驾驶着战机参加了常德会战,在作战中击落了多架日机,打击了敌人的气焰。波兰前众议院议员彼得·卡济诺夫斯基曾在人民日报发表过一篇题为《波兰欢迎中国人》的文章,文中他提到,“二战期间,波兰英雄维托尔?乌尔班诺维奇将军曾前往中国,同中国飞行员并肩作战,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沃基米日·什曼凯维奇:善于侦察 所在小队俘虏过7个日本鬼子
图为波兰老兵什曼凯维奇。
沃基米日·什曼凯维奇,生于1924年,是一位波兰老兵。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结束后,随苏联红军转战中国东北,投身支援中国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战斗。2015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中国国防部邀请他参加纪念活动,虽因健康原因未能参加,但这位声带受到严重损坏无法正常说话的老人还是通过书面方式,向记者讲述了他在二战中国战场上的亲身经历。据他个人的讲述,二战结束后,他所在的苏联红军第五军根据签订的国际协约登上火车,历经数周的行程来到了中国东北。来到中国时的他还是一个年轻的士兵,被编在侦察排。在一次战斗中,他所在的小队曾经俘虏过7个日本兵。他善于观察,在对日本兵进行搜查时,他惊奇地发现,每个日本军人的身上都带着一幅印在丝绸上的地图,可以像手帕那样卷起来放在口袋里。他还回忆,曾经有一队日本兵诈降,当他们靠近时,日本兵突然开火,我军损失惨重。在中国,他受到当地人民热情友善的接待。在一次战斗中,他的臀部和腿部不幸负伤。当时他被弹片击中后,跌倒在地并昏迷过去。直到今天,他也不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只是在后来才被告知,是两个当地的中国人把他抬出战场,并送到后方救治。战争结束后,他去过长城游览。崇山峻岭以及可并排容纳两辆卡车通行的长城,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他在中国接受治疗,直到恢复健康后才回到了自己的祖国波兰。通过老人以书面形式呈现的回忆内容,可见他同中国、同中国人民结下的友谊经过时间的沉淀越发醇厚。
故事四:新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
习近平讲述:
新中国成立初期,波兰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在采矿、制糖、航运等领域提供了大量支持和帮助。1951年成立的中波轮船公司是新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至今运营良好。
故事背景:
中波双方交通部副部长出席中波轮船公司60周年成就展
中波轮船股份公司成立于1951年,最初在天津,1962年搬到上海。65年前,为了帮助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建立一条通向世界的“海上铁路”,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愿意与我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国家,波兰向中国伸出了友谊之手。两国政府签署协议,于1951年6月15日共同组建了中波轮船公司,这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同时也揭开了新中国远洋运输事业的崭新篇章。中波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得到中、波两国历代领导人的支持和关怀。毛泽东主席曾指示要“好好办”,周恩来总理更是亲自确定了公司名称,波兰政府领导人也数度访问过中波公司。在中波公司成立初期,波兰是世界航运大国,有着庞大的远洋船员队伍和发达的航海技术。中波公司的波兰职工热心细致地传授中国职工航海技术和航运管理经验,为新中国远洋事业输送培养了第一批专业人才。因为受到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中波公司在成立初期,发展非常艰难。公司名义上为波兰远洋公司所有,对外则是以波兰远洋公司的身份出现。当时的中国没有自己的远洋货轮,正是基于中波公司的建立,中国可以购买和租用轮船,发展航运。中波轮船公司65年的发展是两国企业在经贸领域合作的成功典范,在同时期建立的中外合资公司中只有中波轮船公司一直存在到现在,中波公司在两国经贸合作上具有重要意义。
故事五:第一个访问新中国的外国演出团
习近平讲述:
马佐夫舍歌舞团是第一个访问新中国的外国演出团,表演的《玛祖卡》、《波罗乃兹》、《小杜鹃》、《芦笛》等波兰民间歌舞流传至今。
故事背景:
马佐夫舍民族歌舞团是波兰及中东欧地区著名民间歌舞团,曾经6次访华,为促进中波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歌舞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48年,它是由塔泰乌什·谢格尔特斯基(Tadeusz Sygietynski)教授和他的妻子米拉(Mira)共同建立的。建立这个歌舞团的想法是非常有价值的,二战后的那段时间,对于波兰人来说是一段非常困难的时期。战争摧毁了一切,不管是物质抑或精神层面的。玛佐夫舍(Mazowsze),既是歌舞团的名字,也是波兰中部的地名。玛佐夫舍地区就是波兰玛祖卡舞曲的发源地,它是波兰民间歌舞中最具代表性的旋律。这种3/4拍的舞曲,类似于华尔兹,却刻意加重拉长了第二拍的节奏,带着一丝轻快和俏皮。波兰的马佐夫舍民间歌舞团是在1953年第一个来华访问演出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民间歌舞团。他们旋风式的访问过后,给中国民众留下了如《小杜鹃》《芦笛》《女主人不在家》等歌曲,尤以前者最为流行。中国观众也第一次欣赏到了“玛祖卡”“克罗科维雅克”“波罗乃兹”等波兰民间歌舞。6月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下午抵达波兰首都华沙,当晚即应邀来到贝尔维德宫做客,并同杜达夫妇共同欣赏波兰马佐夫舍民族歌舞团的精彩演出。
习近平主席所讲述的这五个故事,只是中波近四个世纪友谊长河中的五朵浪花,中波友好故事多如维斯瓦河两岸的花朵,中波人民情义胜似奔流不息的长江水,习近平此访又将为中波友谊故事汇增添诸多精彩篇章。
相关链接:
赴约中东欧 习近平推动友谊的航船行稳致远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