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佐戈普鲁斯(法国)
自欧洲债务危机以来,中国在欧洲的角色展开了新维度。作为欧盟及其成员国的重要贸易合作伙伴,中国渐渐成为欧洲的新晋投资者,为正处于极度紧缩并急需财政支持的国家提供经济复苏、繁荣和增长的希望。中国有大量外汇储备,可以利用其充足的流动性参与到私有化投标当中,或者投资各类基础设施项目。而针对中东欧国家的“16+1”合作则是一个绝佳范例。
习近平主席此次访问塞尔维亚和波兰,对构建“16+1”合作具有深刻的意义。更重要的是,此次出访不应该被看作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应该置于全面深化中国与中东欧合作的大背景当中。举例来说,习近平主席在今年四月访问了捷克,一些中东欧领导人也在几个月前访问了中国。
塞尔维亚和波兰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非常重要。加强双边联系有利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复兴,符合中国政府和企业的利益。同时,中国政府也在该过程中坚持“共赢”理念,这一逻辑十分正确。举例为证,由中方参与投资建设的匈塞铁路将于2017年完成,横跨多瑙河的卜平大桥建设完工,科斯托拉茨电站开始运营,塞尔维亚金属工业实现复兴,这些都为塞尔维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此外,从中国成都到波兰罗兹的快速铁路开始运营,使波兰成为中东欧的物流中心,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
尽管如此,欧盟仍对“16+1”合作持有怀疑态度。作为国际行为体,欧盟各成员国希望能在外交事务上保持一致,因此并不欢迎其他国家以其他形式接触欧洲。欧盟认为“16+1”合作模式与其推崇的“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的理念互相矛盾。一些欧洲政要甚至批评中国在“16+1”合作中只选取了欧洲的部分国家,而非以集中的方式与欧盟的28个成员国打交道。
然而,当今的政治现实对欧洲相当不利。中国之所以在对欧政策上尝试新标准,是由于欧盟各个成员国在一些国际事务上很难达成一致,在关键议题上也难以实现统一。这并不是欧盟成员国之间发展速度存在差异的症结所在。
此外,“16+1”模式得到了中东欧国家政要和人民的高度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中东欧国家人民对欧盟持有消极的看法。塞尔维亚一体化办公室(Serbian Integration Office)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假如该国进行全民公投决定是否加入欧盟,48%的塞尔维亚公民会投赞成票,28%的公民会投反对票。另外,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72%的波兰受访者和61%的匈牙利受访者对欧盟持积极态度。在“欧洲怀疑主义”愈演愈烈的背景下,波兰和匈牙利公民成为了欧盟最坚强的支持者。
总之,“16+1”模式是中国战略和中欧关系的有力补充,它既不会取代《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也不会影响塞尔维亚等国的“入欧”进程,更不会破坏欧盟的凝聚力。
总而言之,欧盟不应害怕中国融入欧亚大陆。相反,欧盟应借助其在一体化方面的经验,坚持多边主义,为其民众,尤其是年青一代注入新的视野。中国不是威胁而是最有价值的合作伙伴。(编译:郭翊明)
(作者乔治•佐戈普鲁斯系法国尼斯欧洲研究所讲师,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