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22日,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垂直转运至发射区,按计划将于本月25日至29日择机发射,这也是新建成的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首次执行飞行试验任务。
话不多说,先奉上一波精美照片:
△椰林树影中的长征七号
△美翻了有没有
△换个角度看“长七”
从上午8时开始,经过平稳行驶约3小时后,运载火箭与搭载载荷组合体的活动发射平台安全转运至发射塔架。
据介绍,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采用改进后的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转场“新三垂”测发模式,缩短了火箭在发射区的射前准备时间,有效提高了发射可靠性。垂直转运的顺利完成,标志着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与搭载载荷组合体正式进入发射阶段。
△长征七号在垂直转运中
关于垂直转运,你应该知道这些事儿
此次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采用垂直转运的方式。火箭为什么要采用垂直转运?在转运过程中火箭最怕什么呢?
所谓转运,也称转场,就是要把已经搭载了载荷的火箭从总装厂房垂直转运到发射塔架。火箭组装测试后,运往发射台可以采取水平运输和垂直运输两种方式。在航天发展的早期,水平运输方式由于比较简单,采用得较多。现如今,各国越来越青睐垂直运输方式。
垂直运输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火箭及航天器的状态不变,提高测试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如果水平转运,发射时才竖起来,可能会导致可靠性不高,所以火箭组装后运往发射台,一般采用垂直转运的方式。
新座驾会拐弯的活动发射平台
垂直转运,可不只是光长征七号火箭,而是整个发射平台。
发射平台是火箭登天的起点,可以为火箭提供各种无微不至的照顾。在海南文昌发射场,长征七号使用的发射平台并不仅仅是一个用来支撑火箭站立的铁疙瘩,同时也是一个集纳了多套系统的大型精密设备,是火箭成功发射不可或缺的幕后英雄。
△长征七号下面的就是发射平台
火箭从站立起来开始到最终点火升空都跟发射平台紧密相连。这个平台本身重量就达到1800吨,加上长七火箭发射时接近600吨的重量,总重量达到了2400吨,平台的面积相当于两个篮球场大。
发射平台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火箭从这里运往将近3公里之外的发射塔架。如何做到的呢?就是靠有点像火车车轮一样的重型钢轨,在电源车的驱动下,发射平台可以缓缓向前行驶。
与过去不同,这个移动平台最大的特点是,它不光要会走直线,而且,要会拐弯儿。
△会拐弯的发射平台
设计之初,为了不破坏文昌当地的生态环境,长七火箭行进的路线要跟长五火箭共用一段轨道,这就要求平台要拐4个接近90度的大弯,在中国的航天史上也算是第一次。
和中国过去在发射场使用的发射平台不同,文昌卫星发射中心几乎把所有的地面支持工作都集中在这个发射平台上来进行,这主要是因为海南气候多变、台风频繁,所以需要最大限度缩短火箭在发射场的停留时间,迅速完成发射。
活动发射平台上精确的细节设计
长征七号火箭使用的发射平台不仅功能强大,在细节上还充分考虑到了噪音、高温的对发射平台的影响,进行了相应的设计。
噪音
火箭起飞时将会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噪音,这使得发射平台中的设备,必须进行专门防护才能正常工作。此次,发射平台专门采用了隔噪技术,满足任务需求。
高温
火箭点火时,尾焰温度将达到2800多度,耐高温也是发射平台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发射台表面安装了很多喷头,在火箭点火的时候呢,先通过一级喷头喷水,形成地面的一个保护水膜,当火箭升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再开启二级喷水。据计算,在火箭起飞前后1分钟左右的时间内,发射平台会将有约250吨的水喷洒在平台表面,相当于一个标准泳池的水量,这项工作由平台两侧的12个阀门共同完成。喷水时间必须精确掌控,12个阀门也必须同时动作,分秒不差。
△发射平台上的喷水阀门
别以为这只是个喷水的工作,里面也大有学问。早喷了会对火箭造成灾难性的破坏,晚喷了也起不到防护作用。所以,设计的时候,整个阀门的一致性以及喷水的可靠性,都进行了充分地讨论和实验,这也是对此次发射台的一个挑战。
长征七号已经到了箭在弦上的冲刺时刻,祝愿它首飞成功!
清晨六点,文昌龙楼。我国新建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内的垂直总装测试大厅内,早已是一片忙碌。他们所有工作的中心,是矗立在大厅中央的那枚庞大而洁白的火箭。
6月22日上午,中国航天中型运载火箭的新秀,经历了从天津港到文昌的6天半海上漂泊,在垂直总装测试厂房“蛰伏”了1个月后,终于迎来了“踏上”发射塔架的日子。
测试厂房内的温度,相比前几日更高了。文昌航天发射场零号指挥员王光义告诉记者,转运前几天,他们就逐步调高室内温度,使其与室外温度基本保持一致,防止箭体凝露。
8时许,随着测试厂房的大门徐徐打开,大厅内一片光亮,长征七号终于沐浴在海南的阳光之下。
“出发!”任务发射场区总指挥张振中一声令下,承载着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与搭载载荷组合体的活动发射平台开始启动,在电机的驱动下缓缓地朝室外行驶。活动发射平台四周,警戒人员牵着警戒线,随着平台一道向前移动。平日里围着火箭忙上忙下,见到火箭从厂房出来的那一刹,大家激动得欢呼起来。
火箭发射任务调度工作人员王璐和同事们一起,手持着国旗和实验队队旗,不停地挥舞。虽然只是清晨,但日光灼人,王璐白皙的皮肤已被晒得通红:“再晒再热也值得,作为一名航天人,能见证我们新一代火箭长征七号驶向发射塔这一历史时刻,我感到无比骄傲自豪。”
活动发射平台的行驶速度并不快,在直道上不超过每分钟30米。从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到发射塔架,平台要驶过一段长2700米的铁轨。这条宽20米的铁轨,还有4个60度的弯道。
为节省占地面积,最大程度保护热带原生椰林和湿地,发射场在设计之初,就决定将长征七号火箭和长征五号火箭共用一个转运轨道。
不一会儿,平台行驶至第一个弯道。要让长26米、宽23米、重1800吨的“大家伙”转弯,可不是件易事。平台开始减速,火箭头部包裹着卫星,行走起来头重脚轻,必须“小步”慢行,转弯时速度不能超过每分钟15米。
平台操作手王少博紧盯着两边的轮子。在“单轨差速转弯行走技术”中,控制好左右轮的速度差最为关键。大约20分钟,平台顺利拐过第一个弯,紧接着又平稳从第二个弯道驶过,进入了笔直的共用轨道。
两支来自火箭总体设计部门的队伍,组成30多人的横队,慢步跟在长征七号身后。犹如送儿赴沙场,面对着这枚亲手设计的新一代运载火箭,他们满脸自豪与激动。
转运轨道旁的一湾水塘,倒映着蓝天白云之下的火箭。微风徐徐,水波荡漾,高耸矗立的火箭在水中摇曳。
记者在现场看到,活动发射平台上,除了长征七号火箭,还有一座脐带塔。有了这座脐带塔,火箭在厂房测试结束后,可以在电、液、气均不断开的情况下,直接转运至发射塔架。这是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采用的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转运和远距离测试发射控制的“新三垂一远”模式。
在加上了防风减压设备之后,长征七号火箭可以抵抗八级风,同时还可以经受中雨以下的降水。但在转运现场,依然有20多名气象人员一直实时监测气象情况,为火箭转运保驾护航。
11时许,随着王少博的一次性对中锁定,活动发射平台精准地停在了发射塔架——“±5毫米”,是最终的操作误差,远远高于“±15毫米”的设计要求。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垂直转运圆满成功。人群里,爆发出阵阵掌声。几天后,长征七号将从这里首飞冲天!(据新华社海南文昌6月22日电)
中国长征“火箭家族”全解析
长征七号发射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完成229次发射任务
长征一号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是一种三级火箭,主要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小型有效载荷。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成功地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长征二号
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是一种两级火箭,是中国航天运载器的基础型号。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完成了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任务。
长征二号先后有长征二号C、长征二号D、长征二号E、长征二号F等改进型。其中长征二号F是我国的载人航天火箭,截至目前,已将我国10艘神舟系列飞船和10名航天员安全送到太空。
长征三号
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是在长征二号基础上于1984年研制成功的,增加了第三级低温高能液氢液氧发动机。为了适应通信卫星容量和重量不断增大和变化的要求,此后我国相继研制出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长征三号丙三种运载火箭。
长征四号
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包括风暴一号、长征四号、长征四号A、长征四号B等火箭,主要担负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备份火箭、发射太阳同步轨道的对地观察应用卫星等任务。
长征六号
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是三级液体运载火箭,动力系统采用液氧煤油发动机,具有无毒无污染、发射准备时间短等特点,主要用于满足微小卫星发射需求。
2015年9月20日,长征六号成功将20颗微小卫星送入太空,创造了我国航天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
长征十一号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是我国新型四级固体运载火箭,也是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中唯一一型固体型号,主要用于满足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应急情况下微小卫星发射需求,能实现24小时以内的快速发射。
2015年9月25日,长征十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次点火发射,成功将4颗微小卫星送入太空。
长征七号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为发射货运飞船而全新研制的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也可用于发射人造卫星等其他航天器。火箭采用了液氧煤油发动机等新技术,箭体总长53.1米,芯级直径3.35米,捆绑4个直径2.25米的助推器,起飞质量约597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13.5吨。
长征五号
作为我国目前起飞规模和运载能力最大的运载火箭,长征五号计划今年下半年首飞。
长征五号火箭首次采用5米大直径的箭体结构,总加注量达到780吨,起飞时共有10台发动机产生1078吨的推力,具备近地轨道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14吨的运载能力。
长征五号将直接服务于我国探月三期工程、载人空间站工程和火星探测工程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并用于不同轨道大型载荷及深空探测任务载荷的发射。
相关链接:
记者探秘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射塔架:可防雷电、台风等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