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小学招生工作已完成实地核查工作,大量非海口户籍的外来学生涌入海口市,不少学校都表示学位紧缺。6月29日,记者从海口市教育局获悉,“十二五”期间,海口市已投入129亿元用于新建和改扩建学校等学校建设工作,但还是跟不上非海口户籍学生的增长速度。今年的新生报名将继续坚持“户籍优先”原则,同时采取切实措施增加学位供给,缓解学位紧缺之困。
非海口户籍学生年年超三成
随着海口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少外来海口城区务工或居住的人员和农村镇学生为追求优质教育,不断涌入城区,非海口户籍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据调查,2014年,海口市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随迁人员子女有83685人,非海口户籍学生数约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32.5%,2015年和2016年分别占总数的33.3%和33.64%。非本地户籍学生的增加,给招生工作带来相当大的压力,最近的2015年和2016年的报名人数就超出计划4608人和5252人。
每年海口市新增的常住人口数约4万人,按入学比例来计算,需每年新增10个一年级班级,以满足新增本地户籍学生的入学需求。对于外来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海口坚持“两个为主”(“以流入地为主”和“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保障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据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对招生工作明确要求‘户籍优先’。在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中,县级人民政府必须要保障本县户籍的适龄儿童接受并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年均投入25.8亿元促教育发展
为化解学位紧缺难题,让更多的孩子有学可上,海口市对教育的投入稳步增长。“十二五”期间,海口每年教育总投入约占全市公共财政支出的17%,中小学教育经费累计投入129亿元,年均投入约25.8亿元,用于新建、改扩建西湖学校、五源河学校、美苑小学等九所学校,增加学位19190个,同时进行301个校安工程,培训教师共360多场次,中小学教师每人每年接受培训3次以上等加强学校硬件设施和软实力提升工作。
在加大新建和改扩建学校步伐的同时,为缓减招生扩大后带来的师资不足问题,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积极主动作为,多措并举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自2011年以来,海口市连续6年招聘了免费师范毕业生203名,并有意识地将其倾斜补充到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促进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同时,海口市积极组织有空余编制且紧缺师资的学校开展自主招聘,如为新建的海口市港湾小学在市内选调了10名在编教师,及时满足学校规模扩大后所需的师资力量。各区也每年保持持续稳定的招聘节奏,如今年龙华区教育局就招聘了小学教师50名。市教育局也将面向全国公开招聘学科教师110名。
“10+2”项目缓减城区学位压力
近年来,虽然海口市已经尽可能地新建、改扩建学校,但学位的供给速度始终跟不上学位的需求速度,这种学位供需矛盾成为新常态。为满足老百姓正常的上学期盼,目前,海口市正紧张地进行着“10+2”项目。该项目总投资约24800万元,总建设面积约72000平方米,通过改扩建琼山区第五小学、琼山区第二小学(红星校区)、琼山区第一小学、琼山区第九小学、海瑞学校、市第三十一小学、灵山中心小学、海景中学、市第九中学分校、市第二十八小学等10个学校,和新建2个由海航集团建设的民办学校,以增加更多学位,缓解紧张压力。
海口市正切实做好棚改项目中教育设施配建工作,经过认真摸底、科学规划,确保棚改区教育设施按规定配建到位。为避免“纸上规划”现象,海口市设定了三条规划基本原则:1.“拆一补一、一大于一”、2.“原规划中有学校建设内容但尚未落地的,要按规划执行”、3.“原规划中没有学校建设内容,但棚改后人口达到一定规模的,要按相关标准配建学校”。
目前,海口市正在积极推进的红城湖、新琼、滨江新城二期、白沙坊一期、红城湖延长线、下洋瓦灶等六个棚改项目中,棚改策划方案均充分吸收了教育部门的意见,按照国家标准配建学校,解决棚改区学位问题。
相关链接:
缓解学位压力,海口“十二五”教育投入129亿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