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日前浙江开始全面推进古村落“再生”,不仅着力保护独特的老建筑、老街道,而且试图把做乌米饭、弹棉花、棕绷床等传统艺人请回来,避免古村落成为空壳。
古村落是历史文化的承载,是乡情乡愁的寄托。保护古村落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可真正做起来,却常常不尽如人意。此前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的古村落面临两种境遇: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村落,无力修缮那些历经风霜的老宅,只能任其倒塌;交通便利的村落,被人圈起来当作旅游开发的摇钱树,遭受“开发性破坏”,大量古村落正在消失。
不能变现的就弃之如敝屣,能变现的就一拥而上地盲目“开发”,搞“仿古建筑,小吃一条街”式的疯狂“造街”,使古村落因过度开发失去本真,陷入同质化、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怪圈。看似不同的方式,其内在逻辑思路是一致的:用“经济”眼光打量古村落,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保护”。
古村落最重要的属性是文化属性,短期内也许并不能产生经济效益,但从长远看,却可能成为一个地方的文化瑰宝。乌镇、西塘、七宝、朱家角等就是如此。可以预见,通过切实有效的保护,未来,当城镇化的尘埃落定,江浙之地可能又将成为古村落文化璀璨的高地。而那些仍沉迷于大拆大建、陶醉于眼前利益的地方,放着自身厚重的历史文化不去珍惜,放着珍贵的古村落不去保护,等到幡然醒悟,定是悔之晚矣。
如果说区域间的经济发展不均衡,有地理、政策等诸多方面的原因,那么文化保护上的参差不齐主要在于重视程度不够。改变各地古村落保护、发展的不均衡状况,需要国家层面的协调推动,更需要各地转变发展思路。毕竟,重点保护一批古村落,对于一个省份、一个地区而言,在财力上压力不大。
自2012年以来,浙江累计开展上千处古村落的保护利用,修复古建筑1万余幢、古道212公里。见贤思齐,别总是用眼前利益“算计”古村落,不要让历史与现实的沟通断层,不要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期许落空,不要让后人生发“何处再寻古村落”的悲叹。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