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上海市民向媒体反映,上海虹桥机场停车库P7停车区内设置“奥迪贵宾车主停车专区”,除了奥迪车,其他品牌车辆不得进入专区停车。尽管机场方面明确表态称,遇到停车高峰时段时,这部分“奥迪车主专用车区”空余车位必须开放提供给社会车辆,且待合同到期后,这部分区域车位将不会再对外租赁,但“奥迪贵宾车主停车专区”工作人员却表示,无论是高峰或平峰时段,专车区都不允许非“奥迪贵宾车”的社会车辆停入。
关于机场“奥迪车主专用车区”的新闻,已非第一次出现。2014年,就有媒体报道过上海浦东机场有“奥迪贵宾车主停车专区”的现象,但据说目前已经取消。那么,为何在同一座城市,面对争议,有的取消了,有的仍在继续?
据虹桥机场管理部门回应称,这一停车专区是机场停车楼产权方开展的商业租赁合作项目,也就是说属于对机场停车场这一公用资源的商业化操作。这一运作到底是否合规,上海市路政局方面给出的回应是,机场方承租某一块停车区域给商家的行为并不涉及违规。而来自律师的说法称,根据相关规定,机场车库属于公共停车库,那么机场方面与企业签租赁合同有改变公共车位的用途和滥用管理权之嫌。既然其合理性已有争议,并引发市民的“吐槽”,相关方面就应该予以正视。
类似的现象其实并不少见。不可否认,对一些公共设施进行商业化运作,往往有着盘活资源的考量。但一切公共资源都要以保障公共利益为先,商业化运作如何确保不出现公共资源被私用的现象,确实需要慎之又慎。
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公共属性必然大于商业属性,多数人基本的停车权益应该高于特定人群的需要。从新闻来看,虽然相关部门称合同中已明确要求在车位紧张的情况下,应开放专属区域,但在实际执行中,工作人员却只为专属车辆放行。由此来说,这里面多少还存着商业运作的契约规定未能被良好执行的问题,那么对应的管理方是否出现了管理失职?
抛开法律规定不谈,一边是无车位可停与专车位空置的强烈对比,一边是高端车、贵宾区凸显的身份隔差,此一做法也难免给普通市民带来一定的心理“刺激”。公共资源的商业化操作,理应避免制造这种放大社会阶层对立意识的局面,这其实是基本的商业伦理要求。而且,有学者指出,机场所属企业可是国企,在商业化操作上,就更应该注重社会形象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2014年起,根据相关部门的要求,全国多数机场、火车站的民航、金融、电信等行业的VIP贵宾厅都已关闭。虽说机场停车场的专属停车区与之有一定区别,但在某种程度上,它们都属于对公共场所资源进行的再“分割”。现在看来,贵宾停车区愈发显得另类,到底是去是留,相关方面至少应该给出更为有力的说服。这类争议也提醒相关行业:公共设施的商业化运作,别遗忘了边界。
(朱昌俊)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