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在北京举行的第36届国际地球科学与遥感大会上,由中国科学家提出的“全球水循环观测卫星”颇受关注。这是全球首个对陆地、海洋和大气水循环关键要素进行系统性综合观测的科学卫星计划。
水循环是指,在太阳辐射和地球引力的推动下,水在水圈内各组成部分之间不停运动,构成全球范围的海陆间循环,并且把各种水体连接起来的过程。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施建成说,水循环特征变化已直接影响人类生活,目前在中国南方肆虐的水灾“就是水循环特征在区域发生变化的典型案例”。提高对水循环特征的认识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中国科学家提出“全球水循环观测卫星”,计划利用对水要素敏感的三个传感器,对土壤湿度、雪水当量、地表冻融、海水盐度、海面蒸散与降水等水循环关键要素的时空分布进行同步观测,以期得到前所未有的观测精度。这一计划得到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的重点支持。
施建成说,通过先进传感器的设计和集成,卫星将实现全球最强的观测能力,还将改进水循环过程的历史数据和相关模型,提升预报能力,继而通过预报模型来揭示研究和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
施建成向记者介绍了卫星的相关进展。“已完成了主被动协同反演和有效载荷关键技术的攻关和试验验证,背景型号研制通过验收。”他说,目前进入工程答辩阶段,待答辩通过,即可开始工程研制。他们力争在2019—2020年时发射卫星。
来自美国、欧洲的科学家们与中方达成了合作协议。施建成说,“全球水循环观测卫星”计划实施后,将以此为核心发起国际水循环卫星星座,与全球降雨观测卫星计划等联合起来,更全面地观测全球不同地区的水循环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完)
相关链接:
我国首次实现卫星“空中加油” 搭长征七号上天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