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海口频道7月13日电(黄尚泽)社区是城市的细胞,人民群众生活于社区中,社区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城市的形象。近一年来,海口市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的“双创”的进程中,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把一个个社区激活了起来。环境干净整洁了,精神文化丰富了,生活快捷方便了……社区的蝶变正是海口在打造美丽幸福家园的道路上不断开拓进取写照。
↑秀英区海秀街道储运小区变得漂亮宜居。黄尚泽 摄
创卫——社区告别脏乱差 街巷旧貌换新颜
院内杂草丛生、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居民乱搭乱建、乱堆乱放,还有不少居民饲养家禽,嘈杂喧嚣、臭味扑鼻……这是海口市秀英区海秀街道储运小区整治之前的乱象。“以前老鼠、蚊子特别多,还有家禽的粪便搞得小区空气很差,晚上都不敢在小区里走动。”80多岁的许阿婆对以前小区的脏乱差印象深刻。
尽管环境卫生脏乱差很严重,也曾被媒体曝光,但由于小区长期无人管理,加之居民“等靠要”思想突出,缺乏自觉维护意识,储运小区成为了名符其实的“三无”小区(即无物管、无主管部门、无人防物防的院落、楼栋)。
如此环境,该小区无疑首当其冲成为海口“双创”治理的对象。去年7月底,海口市“双创”工作启动后,秀英区掀起了环境卫生整治的高潮,储运小区被纳入秀英区首批“三无”小区改造示范点。
整治小区先从环境卫生入手,秀英区组织街道、社区党员干部、网格员、小区居民志愿者等各方力量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卫生大整治,短短几天就清理出了几十卡车垃圾。同时,对小区乱搭的建筑全部拆除,再对小区进行绿化、美化、亮化。
“整个小区除了两栋老楼,其它的设施都是整治之后补上去的。”海秀街道工委书记孙副林表示,政府先后投入超过150万元给小区新修道路、安装路灯、修建篮球场、搭建停车棚、创建文化室等等,底改变了小区的面貌,使小区焕发新的生机。
“现在住在小区里舒服很多啦,空气也很好,要感谢政府的付出!”看着如今美丽的小区,许阿婆难掩心中的喜悦。如今她爱下楼散步了,累了就坐在小区新修的石板椅子上歇着。到了晚上小区里有广场舞等文娱活动,看着这些热闹和谐的景象,阿婆更加欢心了。
↑长流镇长康路秩序井然。黄尚泽 摄
可以看到,储运小区在“双创”中迅速脱掉了“脏乱差”的帽子。如果说小区是居民的居身之所,那么紧挨着的小街巷则是与居民生活密不可分的场所,长康路也是“双创”中迅速脱掉了“脏乱差”帽子的典型。
长康路本是长流镇美德村通往康安村委会的一条“村道”,因长流经济发展,人流量急速巨增,“村道”两旁的居民嗅到了商机,各自让出部分自家土地扩大了路面,逐渐形成了繁华的商业街。
但伴随着繁华,“脏乱差”的环境也随之而来:道路年久失修、路面破损严重;排水设施陈旧,雨天积水严重,污水横流;各种强弱电、通讯电缆交织成“蜘蛛网”;街道立面、广告招牌杂乱无章、缺乏美感……
为此,秀英区成立项目建设机构,组织专门队伍按照抢抓时点、破解难点、突出重点、凸显亮点的方法强力推进,于去年底顺利完成长康路的升级改造。改造好的长康路建筑立面翻新了、店铺招牌统一了、道路宽敞了、没有占道经营了……长流商业街在长康路上终于得以凤凰涅槃,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如今,海口“双创”已深入各社区当中,很多社区都在借“双创”的东风营造美丽宜居的家园。而长康路的成功改造,为海口市与社区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小街小巷改造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板及经验。
↑美兰区人民街道万福社区的文化展板。黄尚泽 摄
创文——社区文化丰富了起来 核心价值观宣传了出去
万福社区位于海甸岛西北部,属美兰区人民街道管辖,居民1.6万户,常住人口2.3万人,流动人口1.2万人。先后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海口市环境综合整治“清洁工程”先进居委会、“文明社区”等。
该社区致力于打造“中国福文化”。走进社区的服务大厅,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造型别致的大型“福”字,下面写着“壤歌海甸百祥万福”,寓意着社区居民安康多福,体现了社区人民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在万福社区,多个场所都挂有各式各样的“福”字,社区还通过建立文化电子信息平台等手段,把“福”文化宣扬出去。
除了“福”文化,老年大学是该社区的一大亮点。“社区成立的老年大学,构建了一种独特的“候鸟”文化养老模式。”万福社区居委会主任吴丽表示,老年大学开办有理论学习、健康养生、舞蹈、乐器、太极剑等12大类13个班,广受老年人欢迎。老年大学的一位候鸟艺术家还作词谱曲了《海南,我们的新家园》等歌曲,通过歌声把万福社区的风采传递出去。
为了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万福社区还建设了千余平米的文体活动场所和图书阅览室,并组建歌唱团、腰鼓队、舞蹈队、象棋协会等20余支文体队伍。社区还开设道德讲堂,引领人们讲文明树新风,向身边的好人学习,积极向善。
↑万福社区里可爱的鱼型宣传牌。黄尚泽 摄
“市民是城市的主体,市民素质代表城市形象。要把教育引导、提升市民素质作为‘双创’工作最基础、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海口市市长、市“双创”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倪强在去年的“双创”工作动员大会上时表示,叫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是重要抓手之一。
为此,万福社区在辖区的多条主要道路制作200多个道旗,并打造碧海大道、世纪大道等道路4000米文化宣传长廊,制作125个宣传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全面以及海口市市民公约、海口四种精神、德耀美兰、廉政文化、环境保护等形象地展现出来。
另外,万福社区重点打造了普罗旺斯、万恒城市花园两个宣传示范小区,因地制宜制作了宣传栏、鱼型特色宣传、草地提醒宣传、石头刻字宣传、柱子文化宣传、墙体标语宣传等各类宣传画150幅,细致入微地营造核心价值观立体宣传氛围。
为了使宣传更具体、更深入,万福社区还组织队伍进行全方位、不间断地宣传,让群众的广泛知晓并参与进来。“社区拥有大学生、各行各业等多个志愿服务队,通过家教、义诊、维修等形式服务居民。”吴丽说,其中,社区妇女们组成的“老妈子”志愿队,已成为社区宣传、监督的常态。
↑市民在龙华区中山街道西门外社区街口观看“15分钟便民生活圈”示意图。黄尚泽摄
双创——打造便民服务圈 居民15分钟享便捷
让百姓的生活更加便捷,是海口市“双创”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便是一个重要举措。它是指在市民聚居地,市民步行15分钟(约1公里)内即可到达的生活功能完善的便民服务区域,圈内具体经营项目包括:早餐点、维修点(含修鞋、补衣服、修伞、修锁等)、擦鞋点、平价理发、日杂百货等百姓日常所需。
据了解,海口在十三五期间将全力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完善中小学校、卫生服务中心、农贸市场、商业网点、文化站、公交站点等配套设施,确保居民在步行一刻钟之内即可享受到快捷的生活服务。
龙华区中山街道的西门外社区便是海口最早的并且成功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的社区之一。走进西门外社区的主干道西门街,可以看到干净整洁的道路两旁经营着食品店、裁缝铺、杂货店、水吧、蛋糕店、文具店、美发店等,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西门街上,不少店铺门前挂着的圆形logo格外引人注目。logo圆形分两部分组成,外圈蓝色为底色,上面写着“15分钟便民生活圈”“资格认定”字样;内圈为橙色底色,时针指向12点钟方向、分针指向3点钟方向,其范围正是15分钟,里面用勾勒出的剪刀、杯子、药店、书籍等图标代表居民日常所需。这个圆形logo代表着店铺获得“15分钟便民生活圈”店铺的资格。
↑“15分钟便民生活圈”Logo。黄尚泽 摄
“获得‘15分钟便民生活圈’资格认定的店铺可以说是各方面的优秀者。”西门外社区居委会主任冯运铭表示,商家只有符合资格认定标准,才能得到居委会发放的资格证。要拿到“15分钟便民生活圈”资格证需满足4个条件:一是要达到“双创”标准,即灭蝇灯、箅子、地漏等病媒生物防制设施要完善;二是签订过“门前三包”责任书且落实到位;三是食品店、餐饮店、美容美发店、小维修店、药店从业人员要持有有效健康合格证明;四是室内外环境整洁。
林淡娇经营的“广场老妈肠粉店”便是获得“15分钟便民生活圈”的资格店铺之一。一大早,店里面有不少顾客在吃肠粉,生意不错,她忙里忙外。“来我这里的大都是老客,我之前在后面的广场摆摊卖肠粉十几年了,去年双创以后不给摆了,就搬到里面来。”林淡娇介绍说。搬到西门街上经营后,她更加注重店面的卫生,并积极支持社区双创工作,免费给志愿者、环卫工等提供茶水,也因此获得了社区“爱心饮水站”的称号。
据了解,“15分钟生活圈”资格商家不仅实行进入机制,还实行退出机制。西门外社区上级的中山街道“便民生活圈资格认定领导小组”每季度会对所有商家检查评比一次,淘汰不合格经营店,吸收达标经营店。
资格认定领导小组人员由部分市民组成,年过七旬的退休干部姚锦汉就是其中一员。他对于社区的环境卫生非常关心,时常组织志愿者对商家们的经营进行监督,对维护街道秩序起了很大作用,也为检查评比提供了帮助。
↑西门外社区志愿者在街道巡逻。黄尚泽 摄
共创——人人参与齐心协力建设美好家园
“创卫”使社区靓丽了起来,“创文”使社区精神了起来,“双创”让海口社区蝶变,使城市细胞开放出幸福之花。这得益于海口全城上下齐心协力、共创美好家园的勇气和决心。
——领导率先垂范,包点指导督促。
在海口,“双创”的起点很高,因为它有一个规格非常高的“双创”工作领导小组。这个小组由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市长、市政协主席等四位“一把手”任组长,6名市委常委任副组长,而其他市领导不在领导小组任职的,也都到镇(街道)挂点指导“双创”工作。
在“双创”过程中,海口市“四套”班子领导挂点、单位包点,覆盖了全市21个街道、主城区内5个镇和桂林洋开发区。挂点领导和包点单位经常深入各区、镇(街道)、社区进行专项指导、协调、督促和落实工作,解决问题。
——基层党员引领,热心小区工作。
海口市推进“双创”工作的进程,离不开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据了解,海口多个社区都有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在社区改造建设中,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带头引领作用。
↑龙华区金贸街道国贸大院的党员之家。黄尚泽 摄
例如,龙华区金贸街道国贸大院的“党员之家”挂牌后,多次组织党员学习、参加义务劳动、慰问困难群体、规划社区建设等。此外,国贸大院通过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发挥“五老”人员余热,设立党员楼栋长,制定党员包户责任表,充分发挥了“党员之家”的凝聚和堡垒作用。这些举措让“党员之家”在百姓那里赢得了口碑,小区居民安全感和满意度大大提升。
——志愿者齐奉献,红袖章在飘扬。
今年3月份,海南省委常委、海口市委书记孙新阳在巡查时强调,要让“双创”的“红袖章”在道路和社区流动起来,发动更多的市民群众参与进来,齐心协力建设美好家园。这个“红袖章”正是“双创”的督查员,而督查员很多来自志愿者。
海口“双创”志愿者们都是秉着一种不求回报、回馈社会的精神,为“双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们由党员、团员、退休老干部、社区热心群众、村民等组成。如今,在海口很多街道、社区都可以看到志愿者的身影,他们巡查环境卫生、劝导规范经营、宣传“双创”知识,同时也带动了很多群众加入到“双创”的行列中。
——群众观念转变,家园意识觉醒。
“‘双创’可能只是一阵风。”这个观念在海口市开展“双创”之初,是很多群众所持有的。如今,从原来的不相信、不参与到现在的支持拥护,群众观念的转变可谓是“双创”攻坚战的重要成果之一。
那个曾经的“三无”小区——储运小区,在经历了小区改造领导小组多次召开改造部署会议,社区干部、网格员挨家挨户入户谈心,认真听取群众关于小区改造的意见和建议,并利用挂横幅、发传单等形式进行宣传之后,终于换来了小区居民的理解和支持。居民转变观念、树立了家园意识之后,主动参与到小区的改造与管理中。“双创”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的家园,一种责任感和归属感已悄然植根于他们心中。
相关链接:
和谐人际关系拉近你我距离 海口"双创"改变一座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