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7月18日消息(记者史瑞丽)海口近年来在帮助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脱贫上持久攻坚、精准地打好扶贫“组合拳”,整合涉农资金,对照“十项建设”标准和内容,帮助各区做好整村推进工作,实施道路工程、饮水工程、危房改造、培训等项目,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切实增进民生福祉。
整村推进 2017年实现所有贫困村“摘帽”
7月11日上午,海口市大坡镇树德村委会塔昌村,绿树成荫,道路整洁,在漂亮的小楼前,孩童在追逐嬉戏。村边装修精美的农家乐以及乡村旅游设施和一片柠檬种植基地,更是吸引了不少城里人来度假。
“以前住的是土坯房,走的是黄泥路,吃的是红薯饭,这曾是几十年来塔昌生活的真实写照。”塔昌村村民小组长陈绵荡笑称昔日的贫困村改变了模样。塔昌村曾是见证了“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红色村庄,但地势偏远、基础设施薄弱等一直制约着塔昌村的发展。而变化发生在2013年。村民们惊讶地发现,以往总是“柴米油盐鸡鸭牛羊”的帮扶物资,在这一年变成了一张张详细的规划图纸,从危房改造、村容村貌改建到养殖设施建设,原本分散的资源被集中起来搞发展,效果立竿见影。
政策变,变在规划先行,集中投入危房改造、防震综合楼、慢行道、红色文化公园等一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让塔昌实现了大变样。琼山区扶贫办主任王式福说,从2011年开始,琼山区开始“整村推进”扶贫工作,通过完善基础设施、美化村庄环境、调整产业结构、推广技术应用等途径,让革命老区发展明显提速。截至去年,人均年收入已达1.2万元,增幅明显。
“十三五“期间,我市将完成整村推进促脱贫。计划安排5544.7万元用于整村推进工作,实施道路工程、饮水工程、危房改造、产业发展和培训等项目。其中:2016年安排3287.6万元;2017年安排2257.1万元。
整村推进避免了过去撒“胡椒面”式的扶贫,集中力量办大事,实现了村庄的多方面发展。海口通过精准发力,整合各方资金,用好扶贫“组合拳”,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基础设施攻坚扶贫、医疗救助解困扶贫、低保政策兜底扶贫等六大措施,让贫困群众尽快脱贫,2017年将实现所有贫困村全部“摘帽”。
创新模式 多方参与精准施策一户一策
“走乡里,攀穷亲。手拉手,拔穷根。”美兰区三江镇茄苪村村委会主任王琼对记者说,美兰区机关干部集中家访贫困户,找穷因、想对策、开处方,为贫困户量身定制详细的脱贫计划。通过统筹帮扶资源,通过一对一、手拉手的帮扶方式,有的放矢地开展做好“一户一策”扶贫工作,帮助他们拔穷根。
永兴镇雷虎村委会美秋村村民吴坤佐说,秀英区开展联户帮扶后,政府帮他铺设了2000米的水管,将水源接到田地中。同时,还买了100株荔枝苗和一批福山橙树苗、黄皮树苗,供其栽种在地里。到2018年,荔枝和福山橙、黄皮的丰收,家中每年又可增收45000元左右,生活可达到小康水平。
龙华区开展精准扶贫,摆脱政府“单打独斗”的困境,让企业成为精准扶贫的“同盟军”,组织企业代表到龙泉镇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帮扶该镇包点贫困户,11万元扶贫资金当场落实到位。
海口创新扶贫方式,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造“新窝”。在修建村路、巷道,建设党员活动室、文化室等后,整治“脏乱差”问题,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海口通过造血式扶贫“改穷业”,从产业上扶持上规模的种植项目和养殖项目,以及农田水利整治项目。据初步统计,“十二五”期间,海口投入约1.7亿元用于产业发展,受益人口6万多。为村民实现可持续增加收入提供了平台,逐步实现了由“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帮扶的转变。
按照海口“十三五”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我市产业发展和设施类帮扶计划安排2721.6万元,帮扶产业1648户7235人。“十三五”期间,市卫生、民政部门将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符合条件的人口全部纳入卫生健康精准扶贫对象,针对贫困户因病致贫类别,制定医疗补偿和救助的精准帮扶政策和到户的医疗帮扶方案。计划安排2390.8万元用于医疗帮扶;危房改造计划安排2143万元,帮扶贫困户380户1608人。
另外,海口还通过教育帮扶脱贫,为贫困户子女在接受幼儿园至大学教育等不同阶段提供学费资助和生活补助,使教育帮扶资金真正落实到贫困户家庭。计划安排962.2万元用于教育帮扶,按“一年帮扶、四年巩固”的要求,2016年安排帮扶资金481.1万元,帮扶1112户贫困家庭子女1733人解决上学问题。
相关链接:
以精准扶贫为导向 海南走出普惠金融发展新路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