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薪火永不灭:湾底人的“逆袭”之路 每天六时,迎着晨曦,71岁的湾底村党委书记吴祖楣骑着自行车,在村里悠悠晃一圈。路过村口“人民第一、创业万岁”的文化石时,他总忍不住多回望一眼。
“湾底湾底不见底”,30年前的湾底,经济薄弱、人心涣散,是个出了名的“烂眼村”;30年后的湾底,村强民富、环境优美、盛名在外,成为名副其实的“亿元村”,经营性净资产达到6.5亿元,集体年可用资金2600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达4.4万元。
湾底的“昨天”与“今天”,可以说是一部改革开放以来集体经济的创业史,更是党旗引领走共同富裕之路的奋斗史。
夏日湾底,犹如一幅江南的田园诗画。清水环绕、绿树成荫、繁花簇拥、阡陌交通、游人如织……这恰如其分地契合了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所描绘“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的意境。
湾底人的“逆袭”之路,得益于村级党组织强大的战斗力,也源于激情创业那一团不灭的薪火。
“穷则思变,我一定要为村里拔掉穷根,把集体经济做大做强,这就是我的梦。”1982年,被推上村支书位置的吴祖楣暗暗立誓,这一干就是30多年。
穷则思变,可怎么变?湾底的起步,源于上世纪80年代两家作坊式的五金厂。当时吴祖楣一人身兼书记、厂长、供销员多职。1986年起,村里先后创办多家集体企业。“没日没夜地干,党员带头加班,第二年产值就翻倍了。”宁波天工巨星工具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海斌忆及当年的艰难创业,感慨万千。
“我不是湾底人,但这里成就了我的人生梦想。”他从一线操作工开始,一直干到了总经理,完成了人生“三级跳”。如今天工巨星生产的手工工具,产品扩增到20大类、100多种,走向了世界各地。去年,公司产值达到8000万元,利润全部上交集体,用于扩大发展。
“集体经济转制潮出现后,大家一度很迷茫。不转制,有风险,如果转制,村民以后就给私人打工了。”湾底村副书记许明君回忆,厂长吴祖楣是企业转制的第一人选,按照当时的发展,不出意外,他就是一个亿万富翁。
直到现在,吴祖楣有时仍然被人戏称为“傻子”。“我个人可能富了,但集体经济肯定落后了。”对于这个决定,吴祖楣从不后悔,反而带着大家甩开膀子大干。
小村庄有大梦想,湾底上演了一出“小蛇吞大象”:以村集体形式收购了4家乡办企业,为之后村级集体经济“以工促农”、快速发展壮大打下扎实基础;逆势而行,在分田到户后,又将村民的土地流转回村里,成立农业开发公司,由集体统一经营。
早在1998年,湾底引进果桑种植,学习发达国家理念,先后打造了天宫庄园、精品植物园、西江古村、天宫城堡、中华老字号一条街、中药百草园等一系列近郊旅游休闲项目,湾底村由此走上了一条农旅一体化发展之路。
如今,湾底村强民富,可创业激情却毫不褪色。再一次,湾底人把眼光投向了文化。
“把文化的内涵做足,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传承下去。”吴祖楣说,新村建设时,村党委根据群众“保留古村落”的提议,将7个自然村内有特色的建筑整体迁移至西江古村,形成古色古香、原汁原味的江南民居。每到周末,客流猛增。
“我们正打算拓展二期,给子孙后代多留一些乡愁。”吴祖楣介绍,投资2.5亿元的蓝青小学、占地1500平方米的旅游集散中心、博物馆集群、蜂巢民宿等一批新的文化产业项目,正在全面铺开建设,打造“文化航母”。
市委常委、鄞州区委书记胡军认为,湾底的成功,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根本,坚持走特色发展这一道路,坚持全民共享这一理念,实现了创业万岁、绿色发展、和谐共享这一共赢局面,当得起“都市里的村庄、城市中的花园”这一美誉。
正如刻在村口石头上的那句话,“付出,可以改变世界”。湾底人,正用激情与梦想,为这个时代书写最精彩的注脚。
共享发展幸福梦:拆迁被称为“天下第一难事” 三个月内完成签约,5年时间,散落在四处的湾底村民,集体住上了新房子。
外人可能并不知其中艰辛。1982年,吴祖楣当上村党支部书记时,他和会计合用一张办公桌。村委开会,干部拿砖头当凳子围着坐。“当时我就暗暗发誓,一定要把湾底村搞好,摘掉穷帽子。”
在吴祖楣和班子成员心中,所有的努力是为了村民过上好日子,发展的成果,要让村民共同享受。
经过10多年的艰苦创业,到2001年,湾底村集体有了6000万元存款,企业办得风风火火。有了钱,村党总支就盘算着把8个自然村拆旧建新。吴祖楣向县领导立下军令状:5年内让村民住进新房!并向县里争取到用地政策支持。
当时,村民担心拆迁赔偿不公,人心浮动。党委班子率先提出“人民第一”,对党员约法三章:先公后私,勤学实干,遵纪守法。村班子对每家每户的实测面积情况予以公示,请邻里村民提出问题建议。
短短三个月,全部村民完成签约。党员更是带头拆迁,不能占丝毫便宜。村干部分配新房标准与其他村民一样,也通过抓阄选房。
持续5年的新村建设,让1000多名湾底人住进了新房。村民张开永分到两套房,自己与儿子各住一套。“重建之前,家里就只有30多平方米的老旧房。现在住进湾底新村,有物业、有保洁、有幼儿园、有活动室,要是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好像做梦一样。”
民思我想,民困我帮,民求我应,民需我做。在湾底村村民眼里,“人民第一”这句话,不仅仅是党组织一班人的一句承诺,更是实践中的“导航灯”。
吴祖楣常说,当湾底村的党员、干部要“吃三亏”:即在气力上吃亏得起、闲话上吃亏得起、钞票上吃亏得起。
三十年来,湾底村党委坚持每日“7点早短会”抓督促落实、不定期“夜会集中学习”提升实干水平;秉承“先公后私”的理念,每人在集体经济中身兼数职但只领取一份工资;坚持“群众提议、干部承诺”制度,对广大党员群众提出的年度计划、实施项目,村班子成员公开承诺、领办落实……
村里的事务,从提议开始就充分征求民意、反复论证,实现民主决策的最大化。“村里决定要做哪些项目,怎么做,都是透明的,老百姓清清楚楚,拖后腿的人,村班子里一个人都没有。”村民陈宏彪说。
“在老百姓身上,一定要舍得花钱,让农村人也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吴祖楣这样说。
多年来,湾底村先后建成图书馆、夕阳红乐园、幼儿园以及休闲公园、篮球场、网球场、乒乓球馆等活动中心,人均住房达70平方米。同时,村里投入200万元实现雨污水分离,全村绿化覆盖率达到82.5%,真正成为“城市中的花园”。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老年人养老金制度……湾底人真正实现“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同时,建成党员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图书馆等配套设施,使村民享受“五分钟生活服务圈”。
走在湾底村新村中,一栋栋错落有致的住宅、别墅间,满眼红花绿意。在村道、公园、广场等地放置100多块文化石,村里建起“党建文化长廊”,非遗展示街,组织党员、村民积极参与“和美家园”“五星家庭”等创建评选活动,组建腰鼓队、扇子舞队等文体队伍,丰富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去年,湾底村耗资700多万元,沿甬新河、首南路、前塘河筑起了一条3公里多长的防护堤,并增设4座泵站。当年国庆节时,又遇台风来袭,周边村庄进水严重,湾底村却“固若金汤”,天宫庄园景区正常开门迎客。
村党委副书记许明君说,目前,有近一半的湾底村民在村办集体企业上班,除了工资收入外,去年每位股东(社员)还有1.6万元的分红。
砥砺奋进三十年,共享发展幸福梦。湾底,这个昔日的“烂眼村”,早已成为宁波人艳羡的富裕文明村。村民忻宏斌感慨:“现在,每天就像住在公园里,有一班好当家人,湾底人的日子越过越甜。”
田园诗画入梦来:一杯桑果酒,丝丝江南雨 小小桑葚,在湾底被演绎到了极致,也成了乡愁最温情的表达。
今年5月,天宫庄园内桑葚满园,游客纷至沓来。“采桑果、品桑茶、喝桑酒,这是每年湾底最热闹的时候。”吴祖楣说,每到采摘期,长三角地区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农旅一体化这步棋,我们走对了!”
18年前,国内还没有乡村采摘游这一概念。凭着敏锐嗅觉和反复论证,1998年,吴祖楣决定在湾底试种桑果。两年后,湾底村桑葚种植面积达3万亩,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桑果种植基地。湾底村党委副书记许明君说:“2000年前后,村级工业经济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工哺农,是湾底二次发展的关键。”
桑葚采摘期短,难以保存。为了延长产业价值链,村里动足了脑筋,办起了天宫庄园果汁果酒有限公司,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工厂现在基本实现自动化生产,员工只有30多个。”业务经理冯丽春是余姚人,大学毕业后就来到湾底,是公司的老员工。
2004年,踏着鄞州区城市化建设的步伐,村里成立了旅游公司,大力推进产业融合,开发休闲旅游。如今的湾底,更像是一个被城市包围的农村,为都市人留下了一片优美的田园风光。
天宫庄园旅游休闲有限公司总经理蔡国成介绍,近年来,公司不断扩大品种,增加景点,让不同年龄层次的游客均可体验田园乐趣。“比如我们引进的植物世界项目,有1000多个品种,是目前省内单体面积最大、植物品种最多、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温室植物园。”
按照习近平同志视察湾底的指示精神,湾底村坚持“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吴祖楣说:“2000年初,国内掀起了房地产开发潮,当时很多人劝我开发房地产,赚钱更容易。”
留住田园与乡愁,湾底村始终坚持生态环保的理念,打好“绿色经济”牌,投资1.2亿元建起了花卉基地,将农业开发、环境保护和酒店旅游业融合发展。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小园几许,收尽春光。”如今,天宫庄园里引种了桑果、葡萄、梨、车厘子、火龙果、草莓、百香果等十多个品种。季季有果,月月有花,天天可摘。去年接待游客累计50万人次,光门票收入就达2500万元,上缴村集体近1000万元。
与乡村旅游同步发展起来的,还有全景式生态鲜花玫瑰园餐厅、保留了江南民居特色的农家乐西江古村、中华老字号一条街、中药百草园等一系列近郊旅游休闲项目。
从发展工业到“以工哺农”,再到布局发展第三产业,湾底走出了一条农旅一体、产村融合发展之路,被称为“中国乡村旅游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