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广州7月22日电 题:家规如山——记优秀共产党员、广东湛江市前政协主席陈光保
新华社记者徐金鹏、刘大江、周强
廉洁修身,廉洁齐家,是共产党人应有的家风。
它像一面立于天地之间的镜子,映照出心底无私的公仆情怀,永远怀揣一颗敬畏权力之心,替人民当好权力的“保管员”。
家风似镜,家规如山。这是85岁老共产党人陈光保一生赤胆忠心的写照。
家人推着轮椅上的陈光保在他兴办的“保伯重教助学农场”里(7月12日摄)。 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陈光保曾在广东湛江市原海康县(现雷州市)当了30年县委书记、县长,63岁离休后开荒办农场、裸捐助学。他几十年如一日,成为共产党人清廉家风的践行者。
陈光保三立家规,至今让雷州半岛群众津津乐道。
第一次立家规,是在1964年。
大儿子陈强告诉记者,当时父亲刚刚走马上任海康县长,就在家里宣布了“三不”家规:“不准收礼,不准走后门,不准搞夫(父)荣妻(子)贵”。
不准收礼,是陈光保铁打的家规。他常告诫家人:“这次收了别人的针,下次就会收别人的金。”
陈强回忆说,每年春节,父亲都会在自家门口贴出一副对联,上联“送礼可耻”,下联“受礼有罪”,横批“端正党风”,让前来送礼的人望而止步。弟弟陈主喜欢吃树菠萝,上大学时放暑假回家,纪家公社党委书记在公社树上摘了一个送给弟弟。父亲得知后,非让母亲按当地市价寄20元给纪家公社,并在汇款单上附言:“如果不够,以后再补。”
“不准收礼”这条家规,在陈光保离休后有了小小的变通。大女儿陈忠于说,父亲离休后开荒办农场,带动了当地农民致富,村民常来看他,感谢他,顺带送来一些土特产。对于这样的“礼”,父亲往往高兴地收下,但在客人临走时,他会按照市场价回赠一个“保伯红包”。
而夫(父)荣妻(子)贵,走后门,则让陈光保一向深恶痛绝。他有一句口头禅:“共产党人眼里容不得沙子,‘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事,我陈光保干不来!”
1974年,女儿陈忠于高中毕业后“上山下乡”,来到偏远的龙门林场。1979年,同批下乡的14个知青只剩下她一人还未回城。她急了,回家找母亲向父亲说情,希望能动用关系调她回城,结果遭到陈光保当面呵斥,桌子拍得震天响。第二天她返回林场后,发现父亲悄悄在她挎包里塞了些粮票和10多元零用钱,还有几本中学课本,内夹一段赠言:“孩子,路在你的脚下。”后来,陈忠于靠自己努力考上大学,才离开林场。
当了22年副科级的陈强,去年从雷州市供电局退休。其实组织部门曾多次考察提拔他,却都被陈光保否决:“我是县委书记,提拔自己的子女,群众会怎么看?”
6月7日,陈光保回到“广东省包产到户第一村”潭葛村。1977年,时任海康县(后改为雷州市)县长的陈光保冒着风险支持潭葛村进行包产到户试点。有一群人,一辈子怀揣信仰。他们虔诚俯首,甘为人民的孺子牛;他们九死不悔,为理想披肝沥胆,浩然之气充塞宇宙苍冥。他们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共产党人!陈光保是他们中的一员:16岁参加革命,18岁入党,63岁离休后还扛着锄头开荒办农场,裸捐助学。对把心都掏给老百姓、把一生交给党的人,雷州半岛群众自发创作当地民歌“雷歌”,深情夸赞陈光保。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弟弟陈平年轻时曾担任村里的毛泽东著作辅导员。有关部门曾3次给陈平安排工作,陈光保知道后,立即勒令辞退,陈平至今务农。
即使是陈光保的父母,也没享受过当县委书记的儿子带来的好处。陈忠于回忆说,“上个世纪70年代,由于闹饥荒,爷爷饿到浮肿了,父亲也没有用手中权力进行额外的救济。”
作为县委书记的子女家属,不仅沾不了光,反而处处吃亏。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