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环卫工人在和平南街道上坡社区维护环境卫生。
海口网8月3日消息(记者 童言/文 石中华/图)“双创”让海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处处生机勃勃,新建的城区焕然一新,那么,老居民区呢?老房旧房多,小街小巷多,分散住户多……8月1日,“记者巡街”全媒体报道组走访发现,这些因素并没有阻挡老居民区“刷新”的脚步。如今,老居民区里正悄然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老居民区里面貌一新
环境变了
说起过去老居民区里的卫生,脏乱差几乎是代名词。老居民区大多都是居民的自建房,街巷狭小拥挤,居民素质参差不齐,环境卫生意识不强,乱丢乱扔垃圾现象严重。居民基本上是把垃圾装在袋子里堆放在家门口,招得苍蝇满天飞,老鼠满街窜。小巷边老式的垃圾桶没设置桶盖,路过时总是臭味难闻……可这些,在实行“垃圾不落地”模式后有了大变样。
1日,海口日报社“记者巡街”全媒体报道组走进和平南街道的上坡和君尧社区,只见一间间商铺装点一新,一幅幅中华美德画散发出浓浓的文化味,巷道干净整洁,环境舒适,邻里和谐,以往常见到居民家门前的垃圾消失得无影无踪,就连垃圾桶也几乎见不到几个。这是怎么回事?垃圾怎么都“不翼而飞”了呢?
“海口市开展‘双创’工作以来,美兰区创新思路,改变传统的垃圾收集转运方式,在和平南街道上坡、君尧两个社区率先试点推行‘垃圾不落地’新模式,抓住‘三好’精细化垃圾收集的无缝化实践,取得了良好成效。”和平南街道办事处主任王尤清说。
所谓“垃圾不落地”是引导居民将垃圾先存放在室内,等环卫工人一天三次定时摇铃上门收集时,再由室内拿出投放进垃圾车中。这样,垃圾从居民家里到垃圾车上,实现了垃圾的无缝收集,缩短了垃圾停留时间,减少了垃圾二次污染,病媒生物孳生的可能性大为降低,巷道里没有了垃圾乱堆放的现象,自然变得干净整洁。
采访中,居民对环境的变化拍手称赞。“以前,小巷卫生条件差,角落里都是垃圾,路面凸凹不平。”在此居住的吴玉英说,垃圾清干净了,路面改造变平整了,现在环境越来越美了,居民生活更加安逸了。
上坡社区30多年的老住户柯华雄感慨地说,“垃圾不落地”的推行真的是让老旧居民区“洗心革面”,彻底改变了小街小巷袋装垃圾到处乱放、脏乱现象突出的问题。现在他已经主动加入社区的“双创”志愿服务队,监督商户做好“门前三包”。
干净整洁的和平南街道小巷。
定时摇铃上门收集垃圾
方式变了
“铃铃铃,收垃圾啦……“1日,京兰公司环卫工人谢兴芝摇着铃来到上坡社区。一听到熟悉的响铃声,各家各户的居民都走出来提着一袋袋的垃圾放进电动三轮垃圾车里。
“刚开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后来听到铃声响,就知道是环卫工人到了,家里的垃圾可以及时清运出去了。”吴玉英说,小时候货郎的吆喝声早就消失了,没想到现在有了新的“货郎吆喝声”,以后只要听到铃声响,就可以将垃圾打包好,等环卫工人上门来收,既简单又快捷。
上坡、君尧两个社区各配备了电动垃圾收集车,每天分3个时间段(上午6:00-8:00、中午12:00-14:30、下午18:00-20:00)定时摇铃上门收集转运生活垃圾,并安排另一位环卫工人在3个时间段外进行社区内小街小巷的保洁。
环卫工人刘秋艳说,没实行“垃圾不落地”模式之前,居民把生活垃圾堆放在自家门口,她推着垃圾车收集时,总免不了要停下来对洒落的垃圾进行清扫。这样一来,收集垃圾的工作量加大了,工作时间也延长了,有时辛辛苦苦刚清扫完没过多久,又有居民扔垃圾,总是难以彻底清洁路面。实施“垃圾不落地”试点工作后,生活垃圾的收集进入流程化管理,还给环卫工人配备垃圾收集车,辖区内的居民都配合定时定点地投放垃圾,大大减轻了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
王尤清介绍,君尧社区常住人口1400户,去年8月份开始正式拉开“垃圾不落地”文明大行动序幕:张贴海报、口口相传、挨家挨户发动,动员居民共同打造文明卫生街道,创建整洁有序的城市卫生环境。截至目前,和平南街道在上坡、君尧两个社区里一共张贴“垃圾不落地”试点通告50余张,发放《致居民的一封信》10000多份,争取辖区居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同时,街道联合城管,由城管队员及一名协管员与街道工作人员加强入户宣传和管理,就社区内垃圾和污水外排的问题,加大管理和监督力度,发动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有效地推进“垃圾不落地”试点工作。
在规范生活垃圾的收集转运的同时,和平南街道办事处还告知居民,将建筑垃圾、废旧家具等其他垃圾及时转运到临时存放场地。在建山里路等大的道路上增配小巧美观的果皮箱,方便过往行人随时投放垃圾。
从各区了解到,目前,我市各个施行“垃圾不落地”的老居民区还会根据实际情况,不同的社区都有自己的“个性”,不会完全套用同一个模板。
居民不再把垃圾扔家门口
习惯变了
要想让居民改变根深蒂固的生活方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刚开始,居民还不是很习惯,总是随手把垃圾扔在家门口或是开盖的垃圾桶里。
街道办事处除了挨家挨户上门宣传“垃圾不落地”,定时摇铃收集之外,还采用多种方法督促居民遵守,针对屡教不改的行为进行劝导教育和处罚,对不自觉的居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潜移默化中规范举止行为,指导居民正确投放生活垃圾,纠正陋习。
居民郑道军说,以前扔垃圾很省事,都是一大包一起扔在家门口,刚开始实行“垃圾不落地”时,他和家人都觉得好麻烦,垃圾放在家里,还得等着环卫工人来了才能扔。但过了一段时间后,不断有街道办事处和环卫工人来劝导,看着环卫工人每天清扫得太辛苦,最重要的是街巷的环境大大改观了,就更支持这个新的做法,也慢慢地改变了自己的习惯。
记者在几条路段上看到,环卫工人一摇铃,商户和居民都自觉地从家里拿着垃圾往环卫车上倒。“这个措施很好,现在环境好多了。”和平南街道一名店主告诉记者,以前沿街放了垃圾桶,夏天臭气熏天,苍蝇又多,现在上门收垃圾并撤走垃圾桶后,居民只要把垃圾交给环卫工人就行了,很方便也很干净。
居民刘云琴告诉记者,“垃圾不落地”实施一段时间以来,居民已经感受到好处,不少人会主动将食物残渣中的水分沥干再倒进垃圾袋里装好,垃圾车里污水也少了。整个居民区里的环境卫生得到了明显改善。“看到居民区变干净了,一些居民还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就连遛狗都知道带个塑料袋收拾狗便了。”刘云琴说。
“双创”工作开展以来,社区内变得干净整洁,基础设施得到完善,社区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也逐渐改变着居民的生活习惯,越来越多的居民一改以往的陋习,开始养成新的生活习惯,变得更加文明健康。
摇铃收集垃圾的方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市民熟悉和认可。
垃圾“上门取件”全市推广
模式变了
“垃圾不落地”如今已不仅仅在老居民区里施行,与此同时,定时定点上门收垃圾正在全市主次干道铺开。海口基本撤除城市主次干道垃圾桶,4个主城区全面推行定时定点上门收垃圾。
每天上午9点,位于秀英丘海一横路沿街的商铺刚刚开门,街头上一阵阵熟悉的音乐声便随之响起。商铺老板们知道这是环卫车要上门收垃圾了,于是大家赶紧把店里的垃圾打包装袋,扔进经过门口的电动环卫车里。有些商铺还自备了环卫垃圾桶,利用垃圾车的机械勾臂设备,搭配垃圾密闭箱,一拖一拽、一来一往间,垃圾就轻松地被清走了。1日,在西沙路上,一辆四轮环卫电动车挨家挨户巡回收垃圾,店主们纷纷配合着将自家的垃圾倒进环卫车里。
以前路边设有垃圾桶,商户随时可以倒垃圾,不是挺方便吗?为何要采用上门收垃圾这种方式?海口玉禾田环境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强说,以往的垃圾收集采取的是人力手推车加大型清运车辆在线路固定的基础上的垃圾清运作业模式,这种模式存在的弊端就是车辆往返时间较长,容易导致垃圾桶爆桶、清运不及时以及垃圾桶点位地面污水横流、孳生蚊蝇、垃圾散落等一系列问题。陈强介绍,在玉禾田公司刚刚对试点街道下发的2000份问卷调查中,8成市民支持这种“取件式”的收垃圾方式。
“撤垃圾桶不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市民的健康生活。垃圾的转运次数越多,暴露的时间越长,造成病媒生物防制的难度越大。”海口市环卫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尽快取消主次干道两旁的垃圾桶,改由电动车巡回收集的方式收运垃圾,对沿街店铺、居民聚集区产生的垃圾,将全面推广定时定点摇铃上门收集模式,确保垃圾不落地,快收快运。
从海口市京兰城市环境服务有限公司了解到,目前上门收集垃圾分为早、中、晚3个时间段,具体时间由各个片区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主次干道撤桶后,安排3吨压缩车和4桶电瓶车定点定时收集沿街店铺日产垃圾,自实施以来效果很好,受到广大商铺、居民的支持与好评。
西沙路上的万家鲜店主说,对于这种上门收垃圾的方式非常欢迎。“以前街边摆放了很多大型垃圾桶,一些餐馆把剩菜剩饭往里边倒,味道很大,也容易孳生蚊蝇,现在既干净又方便。”
海口市环卫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各街道要到辖区内各个街区走访调查,摸清道路、商铺、小区情况,了解市民的真实需求,从而决定上门收垃圾的时间和方式。让环卫工作通过社会化管理、企业化运作、精细化服务,真正方便服务市民。
相关链接:
“记者巡街”第21站走进琼山滨江街道城东社区六号网格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