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闻到臭味会捂鼻子,唯恐避之不及,而在昆明市环境监测中心,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专门“闻恶臭”的专业技术人员——“闻臭师”,其专业称呼是“嗅辨师”,他们是通过闻臭,分析“恶臭”污染程度,来划定级。而要成为一名嗅辨师,需要通过国家认证,还要经过“年审”。为了保持嗅觉正常,他们必须禁烟酒,上岗前要求素颜无香,保持心情舒畅。
职业门槛高
并非人人能胜任
拿起装满恶臭气体的口袋,鼻子靠近吸一吸,做下记录……实验室内,嗅辨师李娅萍正和同事一起紧张地工作。
为什么用鼻子鉴定臭味,而不是仪器?李娅萍介绍,在环境监测中,仪器并不是万能的,恶臭是多组分、低浓度、低沸点的各种气体混合物,而仪器只能测量出单一气体的浓度。此外,恶臭污染是一种感官污染,需要利用人的嗅觉对恶臭污染程度判别。通过嗅辨,最终鉴定出恶臭污染程度。恶臭从零级到五级,一共分为六级。
当然,这一职业并非人人都能胜任,必须通过资格考试由国家颁发上岗证,才能参与检测。嗅辨师的判定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嗅辨结果可以作为环境管理、环境监察、环境整治的依据。很多人认为嗅辨师门槛很高,需要有特别灵敏的嗅觉,其实这是误区,“如果鼻子太灵,就不能代表普通人的感受,也可能会影响最终判断结果。”李娅萍说,因此,“健康的鼻子”才是首要选拔标准。
持证上岗后,还要接受“年审”。一般每3年“年审”一次。事实上,嗅辨师在昆明并非是新鲜的工种,早在1996年,昆明市环境监测中心就有了。如今,中心有嗅辨师共17名。他们是实验室工作人员,并非专职的嗅辨师,平常还要负责各种监测。
工作不简单
1份样本7人完成
嗅辨师的工作并不像大家想象中那么“任性”,需要经过反复嗅辨,再经过科学的计算才能得出结果。
在昆明市环境监测中心,记者看到一个有6个格子间的实验室,由于人的嗅觉主观性较强,要保证鉴定结果精确,一个样品往往需要1个判定师和6个嗅辨师同时完成。
80后“闻臭师”周思辰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2012年研究生毕业后,她来到昆明市环境监测中心实验室工作。目前她具有判定师资格证。判定师相当于嗅辨组长,在具备嗅辨师资质的基础上,还要有统筹计算能力,负责结果统计分析。
“判定师需要先对恶臭样品试判,选择一个合适的稀释配比后,连同空气样品,一起给嗅辨师集中嗅辨。6名嗅辨师则需要判断哪个袋子中含有臭气。”周思辰告诉记者,当超过一定比例的人闻不出来的时候,整个试验就终止了,否则还得继续稀释样本进行下一轮嗅辨。
判定结果试验结束后,判定师会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通过严密的计算公式和统计模型,就能判断恶臭样品是否超标。
禁忌非常多
太饱太饿都不行
为了保证嗅觉正常,其禁忌非常多。譬如平常不能抽烟喝酒,也不能吃太辛辣刺激的食物。“可能影响嗅觉的因素都要尽量规避,感冒或鼻炎是绝对不能工作。”李娅萍说,实验当天不能化妆、也不能喷香水。有时临时接到任务,还得把脸上的妆容全部洗掉,保持素颜上阵。
为保持最佳状态,工作前不能吃太多,也不能太少,因为太饱或太饿都会影响嗅觉的判断。另外,心情不好也会影响判断,因此上岗时必须保持心情舒畅。由于每位嗅辨师平均一组(4个)样品要闻72次,大概需要4个小时,难免会出现“嗅觉疲劳”,因此每隔1~2个小时,大家会休息一次,走到室外,闻闻新鲜空气,让鼻子放松下。
并非每位嗅辨师都能随时适合上岗,3名判定师需要分组,每次轮流抽选嗅辨师,当天状态不好的,则不适宜参加。
从业不容易
食欲不振是常事
记者了解到,一般恶臭样品来源于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环境应急事件现场,以及居民投诉有恶臭的区域。长期闻各种恶臭,会不会对嗅辨师的身体产生危害呢?
44岁的尹惠敏从事嗅辨工作已经快10年了。她告诉记者,由于这些恶臭样本都是经过稀释的,所以不会对身体造成严重危害。“刚开始感觉不适应,闻多了感觉想吐。”尹惠敏说,即便是现在,和很多同事一样,闻多了常常食欲不振。尹惠敏是中心为数不多的判定师,由于年龄原因,还有一年,她将退出嗅辨工作,目前她主要负责指导年轻同事。
随着公众环境意识提高,近年来,关于恶臭的投诉有增无减,实验室的嗅辨师也越来越忙。臭味本来就会让人心情不好,经常闻各种恶臭,情绪难免有些烦躁。“每次实验结束,我都会告诉家人‘别惹我!’”李娅萍开玩笑说,每次实验完都会提前给家人打“预防针”,家里人也比较体谅。此外,由于嗅辨实验期间不能擦护肤品,还要接触恶臭气体,时间长了皮肤会变得比较干燥。
记者观察发现,整个实验室除了4位男士以外,清一色的都是“娘子军”。“可能是由于这份工作需要比较心细,而且耐得住枯燥,所以女性比较适合吧。”尹惠敏笑着说。
相关链接:
忍者、闻臭师、直播吃饭:这些工作主要看气质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