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以东寨港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为依托,建设“海澄文”红树林海洋生态旅游区。 记者 石中华 摄
记者 罗津
2015年,海口市海洋产业总产值250.07亿元,比2010年增长98.8%,“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4.7%,约占全市GDP的21.5%,约占去年全省海洋经济总产值的23.8%。虽然海口市的海洋经济发展迅速,但仍存在海洋经济总量偏小、海洋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压力重重等难题。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大众旅游、全域旅游的机遇来到,海口积极谋划探索,不断拓展蓝色经济空间,打造更多有市场需求的旅游吸引物,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和实体经济。
包装策划一批重点项目 推动海洋旅游业创新发展
在“海澄文”一体化框架下,海口积极谋划建设“海澄文”海洋旅游经济带,以西起澄迈湾、东至木兰湾,涵盖海口湾、铺前湾的海域和海岸带为规划建设区域,依托其滨海海岸带、海域资源和海洋旅游硬件和软件设施,包装策划一批重点项目,推动海洋旅游业创新发展、差异化发展、跨越式发展。
当前,我市规划在金沙湾荣山寮海域离岸建设人工岛,以健康、养生、旅游等产业为核心,引进海岛休闲、康体养生、旅游度假等项目,复制实施博鳌乐城医疗旅游先行区的政策措施,打造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以南海明珠人工岛、秀英港填海项目和木兰湾新区为依托,建设邮轮母港、邮轮停泊点、国际游艇会、运动主题公园、水上飞机码头、国际娱乐城及海洋游乐园等配套设施,形成邮轮主题旅游区。放大海南国际旅游岛免税购物政策效应,增强省会展会功能,使海口成为海洋旅游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面向世界的重要国际交往平台。
我市以海口东海岸和正在建设的如意岛、规划建设的吉祥岛为依托,打造东海岸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突出“蓝色时尚的海洋文化”,重点打造生态观光体验、海洋主题娱乐和休闲度假三大主导产品,引导建设海上休闲型时尚酒店集群、海洋主题乐园和高端度假产品,形成具有海洋特色的集时尚创意、时尚交流、休闲娱乐、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低碳、生态、环保型高端海岛旅游度假区。
在海洋生态旅游方面,我市以东寨港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个无居民岛、演丰渔家风情小镇以及澄迈花场湾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和文昌清澜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为依托,建设“海澄文”红树林海洋生态旅游区;海洋探秘和海上古丝绸之路旅游,发掘1605年的琼州大地震遗址东寨港海底村庄的神秘,整合海口骑楼老街历史文化遗址、文昌铺前古镇南洋民居建筑等历史文化资源,深度挖掘海口烈楼港、白沙津、海口浦等古港口历史变迁和海上丝绸之路历史遗迹,开辟海洋探秘考察和历史文化旅游线路,为海口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提供历史依据。
壮大海洋交通运输业 探索海洋渔业转型升级
不仅是旅游,海口还延展自身因海而生、依港而兴优势,推进港口港务资源整合,提升壮大海洋交通运输业。加快整合全省“四方五港”,消除内耗和恶性竞争,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同时,加快秀英港搬迁和马村港货运枢纽、新海港陆岛中心的开发建设,统筹谋划港口腹地和配套产业,推进港区建设向纵深发展。以国际化的视野积极走出去,谋求与世界顶级企业合作,借船出海、借力壮大。
深耕海洋、牧海富农,海口未来将不断探索海洋渔业转型升级路径。采取“企业+渔民”专业合作社的模式,在北部湾距离新海港约7公里处和东海岸旅游休闲娱乐区选址合适海域试点建设海洋牧场,底播增殖滤食性沙蚕、贝类等海岸性滤食性底栖生物,增殖放流适合本海域生长的各类鱼苗,进行海藻(草)床养护种植,开展多元性增殖,组成生境修复模式,兼顾促进渔民转产转业和海上休闲渔业发展。
同时,积极推进渔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海口渔港和避风港布局,完善公共服务功能,重点建设海口东营国家一级渔港,将其建设成为集渔业港口、渔人码头、渔业产业园、渔品交易、渔村文化、休闲渔业、餐饮娱乐、滨江景观等功能于一身的现代综合渔港,使项目既能提高渔民收入,发展渔区经济,又能提升当地旅游品质,促进渔村和旅游相互协调发展。
在科技兴海上,海口探索培育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关注本地高校对海洋药物的研究,为我市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提供技术支撑。并且加强与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的合作,发挥海洋三所在技术研究与资源开发、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研究和海洋科技创新领域的技术优势,为我市在围填海开发建设、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海底村庄和古港口探考、科技兴海等方面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助力海口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
(海口网8月18日讯)
相关链接:
海口南海大道、龙华路海医路段等11个路段仍未通车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