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岩的经历招致沸沸扬扬的议论,其实完全在情理之中。每个观察者从这则故事中,都可以看到自己想要的那部分内容。对公务员报考潮有独特看法的网友,会认为孙海岩的故事是社会“生病”的一种表现;那些习惯从家庭和亲情角度出发的网友,则会认为孙海岩对家庭的态度存在问题。倘若以更长的目光来丈量,一些网友也认为,这样以“当公务员为信仰”的报考者,即便他已经考上公务员,恐怕也不是社会和公众之福。
很难说这些观点都没有道理,但我仍然觉得,其中都有放大和过度诠释的成分。首先,可以明确的一点是,孙海岩的故事只是个案。虽然在现实的生活中,并不乏多年坚持报考公务员的人,但像孙海岩这样以考上公务员为唯一目标,并且长期投身于其中的人,总体比例还是太低。甚至不妨说,这是一种极小概率事件。既然只是偶然的个案,由此得出一种整体性的结论,就很难经得起推敲。
如果将孙海岩的故事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来分析,我们能有新的理解。从2009年到2016年,报考公务员出现了一个逐渐降温的过程。尤其最近两年来,由于种种来自顶层的政策改革以及约束力度的加强,公务员群体的灰色收入空间正在被挤压,公务员辞职也变得越来越不算新闻,其中甚至不乏一定级别的官员。由此来对比,认为孙海岩坚持报考体现了他甚至是公众对公务员的病态性追求,就难免有些言过其实;至于其他由此衍生出来的结论,也难以自圆其说。
厘清了这些,再来看孙海岩“8年考公务员62次”的经历,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理解。譬如新闻中提及,孙海岩出生在豫南某国家级贫困县一个小乡村,小时候,驻村乡干部张峰经常住在他家。年轻的张峰为乡亲们讲政策、断纠纷、跑手续,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幼小的孙海岩似懂非懂,却把人品正、口才好、乡亲赞的张峰当成了偶像。如果依此来分析,“8年考公务员62次”是不是更像一种基于偶像情结的追求?倘若真如是,它不仅不应被指责,反而更像励志的佳话。
不要对“8年考公务员62次”高蹈地抒情,也不要从成见出发,来判断一个鲜活个体的现实选择。如果承认社会是多元的,那么就应当允许“8年考公务员62次”的存在;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是宽容的,那么对于孙海岩,就不应该把目光只停留在“8年考公务员62次”,而更应该听懂他所说的“不建议大家搞这么长时间的持久战,但我是个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如何来看“8年考公务员62次”?最重要的仍是要回到具体的“人”,回到个体的选择。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