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教材封面。
新版教材目录。
小学一年级新生,先识字再学拼音!24日记者获悉,今秋开学,海南省部分市县小学新生的语文课本大“变脸”,将使用新改版的人教版语文教材!语文第一课不再是拼音“a、o、e”,而是汉字“天、地、人”。除此以外,新教材在学习书写、阅读教学等方面都有了调整。
“先接触汉字,小朋友在学拼音的过程中会觉得拼音是有用的,学好拼音是为了认识更多的汉字。再者,汉字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但拼音作为一个符号,孩子们在生活中接触、使用都很少,教学顺序换一换,就是把孩子的生活、经历融入到学习中,更加关注孩子们的需求了。”我省小学语文资深教师说。记者苏钟
识
先识字再学拼音
旧版教材的目录是: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一、课文、识字二、课文。而新版的顺序为:我上学了、识字一、汉语拼音、课文、识字二、课文。也就是说,在入学教育之后,孩子们上的语文“第一课”,从“a、o、e”变成了“天、地、人”。
解读:以往,小学新生在语文课上第一大拦路虎便是拼音,不少家长表示为了让孩子学好拼音,“猫妈”“羊爸”也不得不变成“虎妈”“狼爸”。而新教材最大的变化,就是先学一部分常用字再学拼音。“新教材一开始就是识字教学(5-6课),然后才学拼音,识字写字教学更加讲究科学性。”我省小学语文资深教师介绍,先拼音后识字,会让很多孩子觉得枯燥,学的时候感受不到拼音的用处。如果先接触汉字,小朋友在学拼音的过程中会觉得拼音是有用的,学好拼音是为了认识更多的汉字。再者,汉字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但拼音作为一个符号,孩子们在生活中接触、使用都很少,教学顺序换一换,就是把孩子的生活、经历融入到学习中,更加关注孩子们的需求了。
该教师建议,在使用新版教材时对汉语拼音教学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对汉语拼音的要求不宜过高,这无非就是识字的“拐杖”;另外要重视一年级新生的心理特点,小学一年级语文非常重要,也很难教,要重点考虑如何改进低年级语文教学和提高教学效果,并从根本上培养孩子们的读书兴趣与习惯。
减
识字量减少100个
另一个重要的变化,是新版教材比旧版教材减少了100个识字量,从原来的400个减少到了300个。第一单元先学的40个常用字,比旧版的第一单元要少,并且全都是常用字,孩子们在童话书、绘本、动画片里都可以看到。同时,新版教材传递出一个信号,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例如刚开始学习的“天、地、人”三个字,也被称为“三才之道”。
读
新增板块:和大人一起读
在教材编排方面,新版教材增加了“快乐阅读吧”、“和大人一起读”等板块,把阅读习惯提升到与识字、写字同等重要的地位。
解读:“新教材对阅读教学实施‘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组成‘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区分不同课型。”该教师介绍,新版教材有意识地改变课型混乱的状况,加大了“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的区分度,改“精读”为“教读”,改“略读”为“自读”。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读书兴趣,小学高年级教材每个单元几乎都有课外阅读的延伸。”该教师介绍称,新教材教学中,老师要研究如何把“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者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建议老师们采取1加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不用讲,只要读。
家长:亲子阅读时间上恐难保证
对于新增的“和大人一起读”栏目,一些受访学生家长表示,每天亲子共读,对于工作繁忙的家长来说,挤出时间比较有难度。
解读:对此,该教师解释,家长们其实完全不用担心,“大人”两字包含了很多意思,可以是老师、爸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可以是邻居家的小姐姐叔叔阿姨, “每个人讲故事的方式不同,有人精炼,有人口语化,所以不同的人陪伴孩子一起阅读,更有利于培养孩子不同的语文素养。”
诗
课文新增儿童诗
据该教师介绍,和旧版相比,新版的人教版语文课文总量减少了,但不等于教学总量减少,而是几个板块内容进行了调整,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更有效了。
据了解,新版教材中,很多经典课文恢复,并增加了部分儿童诗。新版教材保留了《口耳目》、《小小的船》、《四季》、《画》、《日月明》、《影子》、《比尾巴》、《雪地里的小画家》等课文,并新增《秋天到了》、《江南》、《明天要远足》、《小蜗牛》、《升国旗》等。
写
增“书写提示” 练笔顺
值得注意的是,新版教材增加了“书写提示”。讲的是笔顺规则,包括从上到下、先横后竖、从左到右等等。
说
“口语交际” 引导想象
写
增“书写提示” 练笔顺
值得注意的是,新版教材增加了“书写提示”。讲的是笔顺规则,包括从上到下、先横后竖、从左到右等等。
说
“口语交际” 引导想象
此外,新版教材在每一模块的课文学习后,都有“口语交际”栏目。旧版教材也有口语训练要求,但不如新版教材目标明确。比如,同样是游戏的题材,新版教材第一个口语交际名称是“我说你做”。课本中图文并茂地把整个交往过程画出来,让学生一起做游戏,一个人发指令,其他人做动作并提出要求。
解读:“新版语文教材的板块设置较以前清晰,但彼此融合,综合性也有所加强。”该教师称,综合性学习往往在实际教学中有走过场之嫌,新教材次数有所减少,但中心更加突出,“口语教学表面上较以往教材要少,实际上是分散了。”
涨见识
为什么叫“语文”?
叶圣陶先生改的名
要说语文教材,就得先从“语文”这门学科说起。“语文”一词产生于19世纪末,在解放前已是一个常用词了,但作为课程名称的时间较晚。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始于1905年的废科举兴学堂,清朝在废除科举制度以后,开始开办新学堂。当时的课程以及教材,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只有称为“中国文学课”一科,传授的仍是历代古文。
五四运动爆发以后,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国文课受到了冲击,小学于是改设“国语”,教材具有鲜明的口语特点,选用的都是白话短文或儿歌、故事等。中学仍设国文课,白话文的比重也明显增加,选用了鲁迅、叶圣陶、冰心等新文学作家的作品。
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丏尊联名提出了“语文”的概念,并尝试编写了新的语文教材,可惜因日本侵略中国而被迫终止。
至南京国民政府时代,要求语文教材必须选取“党国要人”时文,蒋介石的《新生活运动训词》等,遂进入语文教材。
全国解放后,叶圣陶先生再次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这一建议被华北政府教育机关采纳,随后推向全国,从此,“语文”成了中小学的一门主课。
相关链接:
新版《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凸显三大变化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