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至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青海调研考察。这是8月22日下午,习近平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考察时接受村民献上的青稞酒。新华社记者庞兴雷 摄
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抵达平均海拔2800米的青海省格尔木市。这是今年以来,继到重庆、江西、安徽、黑龙江、宁夏、河北的考察调研之后,习近平的第七次基层调研,也是他担任总书记以来对青海的首次考察。
截至目前,记者梳理发现,十八大以来,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习近平的国内考察足迹已遍布28个省市区,仅有西藏、广西、山西还未覆盖。
今年的两会期间,习近平参加了青海代表团的审议,并询问了有关青海的绿色发展、脱贫攻坚、生态保护、牧民生活等具体情况。
作为担任总书记以来的首次青海考察之行,习近平深入当地企业、藏族村庄、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等地,详细询问,殷切叮嘱,饱含着对青海的关心和期许。仔细梳理考察行程,下面这几件事情让总书记最为关心惦念。
生态保护
“限制或禁止开发,不是妨碍发展,恰恰是有利于发展”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习近平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从这些耳熟能详的语句中可见一斑。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全省近90%的国土面积属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如何保护好青海的生态坏境,成为一项摆在领导干部面前的重大考题,受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
2015年12月,在习近平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上,《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审议通过。
青海考察的第一站,习近平就走进察尔汗盐湖,听取柴达木盆地发展循环经济和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情况。习近平走上木栈道,走向盐湖深处。在栈桥盐桥上,习近平问:“去杠杆用什么方法?”“采盐船是国产的吗?每天采卤多少量?”“循环经济动能采用清洁能源吗?”
习近平指出,盐湖资源是青海的第一大资源,也是全国的战略性资源,务必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随后的考察行程中,生态保护也一直是习近平的考察重点。在太阳能电池生产车间,习近平拿起一块太阳能电池板仔细察看,强调“让清洁能源更好造福人民”。
在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习近平通过大屏幕,接通了昂赛澜沧江大峡谷观测点的视频连线。“杂多县有多少只雪豹?”“生态恢复情况怎样?”“生态管护员力量配置情况如何?”习近平详细询问。他希望生态管护员认真履行职责、完成保护任务,希望各级党委和政府进一步摸索和完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切实保护好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
习近平进一步指出,青海省担负着筑牢国家生态屏障的重要职责。实践证明,在三江源地区限制或禁止开发,不是妨碍发展,恰恰是有利于发展。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习近平在青海考察时强调。
脱贫攻坚
“不仅要改善人居条件,更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在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外记者见面会上饱含深情的话语言犹在耳。
近年来,脱贫攻坚是习近平调研考察的一大主题。
今年3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会上,有代表谈到精准扶贫,介绍了青海扶贫攻坚举措,包括劳务输出过程中形成了像“拉面经济”这样的品牌。总书记询问青海拉面的由来、与兰州拉面的区别、经营拉面人员的情况等。听说现在青海有2.8万家拉面店,有18 万人在全国各地从事拉面经营,不少人都由此成为了企业家,总书记对此表示肯定。
踏着泥泞街道,8月23日上午,习近平冒雨来到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考察易地扶贫搬迁新村建设情况。
“易地扶贫搬迁不仅要改善人居条件,更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习近平仔细阅看班彦村村民吕有金家的《扶贫手册》和《贫困户精准管理手册》,详细了解他们搬入新村后从事生产、外出务工、孩子上学等方面的打算,询问一家人对帮扶项目是否满意。
老吕讲起今后的打算,眼神里都是光彩。习近平微笑着倾听他的讲述,勉励说,新村建设要同发展生产和促进就业结合起来,大家生活安顿下来,各项脱贫措施要跟上,把生产搞上去。
“脱贫攻坚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在青海考察期间,习近平指出,各级党政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切实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站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习近平以不懈的脚步丈量着中国每一寸贫困角落。青海之行的扶贫考察,再次彰显着总书记的“扶贫情怀”。
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对于各民族共同发展、民族团结,习近平向来格外重视。
在2014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全面分析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深刻阐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此次会议指出,“一些民族地区群众困难多,困难群众多,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难度较大,必须加快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来到青海代表团参加审议,不时询问民族团结等具体情况,强调多民族是我国一大特色,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
本次青海考察,当地藏族同胞的生活是习近平念兹在兹的牵挂。抵达青海当日,习近平就来到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考察生态移民、民族团结和基层党建工作。村民们身着盛装,献上洁白的哈达、切玛、青稞酒,表达对总书记最隆重最热烈的欢迎。
“小孩子几年级了?”在村民申格家宽敞明亮的藏式客厅里,习近平同他们拉起家常,了解一家人的收入、工作、学习情况。当了解到,搬迁后,村民申格家住上了国家给盖的新房,睡在了床上,家具家电也齐全了。总书记高兴地说:“你们的幸福生活还长着呢,希望你们健康长寿。”
在青海考察期间,习近平强调,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在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中做到和睦相处、团结共进,共同推动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回顾习近平深入各地基层的考察调研,多次看望少数民族群众。从云南到黑龙江、从湖南到宁夏,总书记坚信:“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