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光明
“大棚像海洋、地膜覆盖广”,地膜在我国得到大面积应用,成为继种子、农药、化肥之后的第四大农资。对地膜污染,需尽早防治。记者今天从省农业厅了解到,该厅拟定了《“十三五”海南省主要农业投入品田间废弃物污染综合治理工作方案》,要求构建由政府、农民、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四位一体”农田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利用多种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形成以农民交售为主导,企业和社会人员广泛参与的回收体系。
农业投入品废弃物每年超2万吨
“我省每年一次性塑料包装袋消耗量巨大,其中多数为不可降解塑料袋。”省塑料行业协会秘书长周鸿勋介绍,2012年冬种瓜菜期间,我省农业地膜消耗量约1.12万吨,相当于我省每年一次性塑料包装袋消耗量的二分之一。这一数字还在扩大,目前我省约300万亩冬季瓜菜地使用地膜,以每亩5公斤计,年使用量约1.5万吨;我省200万亩挂果菜种植使用喷滴灌带,按每亩2.5公斤计算,年使用量约5000吨,农药包装物每年约1600吨。
历年累积,我省田间残留的上述农业投入品废弃物数量巨大,对产地土壤和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逐渐凸显。地膜很难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光降解和热降解。由于地膜不易分解,残留在农田土壤中的地膜对土壤特性会产生一系列不利影响,最主要的是残留地膜在土壤耕作层和表层将阻碍水渗透,影响土壤的吸湿性。造成农作物种子发芽困难,根系生长发育受阻,农作物生长发育受抑制,导致产量下降。
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3年开始,我省就开始探索开展农业投入品田间废弃物回收处置试点工作。项目共筹措财政资金1660万元,试点由当初海口、三亚、澄迈等3个市县,扩展到目前的10个市县。已建成占地48亩、年处置废旧农膜2万吨规模的1家,建设田间回收网点12个,回收网点正常运作;建设废旧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置工厂1家,建立回收转运、加工废旧农药包装物体系1套;2014年至今,共回收农膜约2900吨,回收废旧农药包装物约120吨。
加强农田残膜污染防控科技支撑
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结合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处置特点,探索利用现有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建设基本覆盖全省的农业投入品田间废弃物回收网络。加强对农业投入品废弃物贮存、转运、处置过程中污染防治措施的监管,保障其污染防治工作的有效实施。整合项目资金,扶持综合利用企业,撬动社会资金,共同持续开展综合治理。
我省要求,各市县农业部门要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将农业投入品田间废弃物污染综合防治工作纳入行政监督管理。探索建立长效机制,要将田间污染治理工作作为“三农”工作的主要内容,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对享受政府专项资金扶持的企业,要制定考核目标和奖罚机制,划定承包回收区域,实行包片回收责任制,做到应收尽收,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我省将构建由政府、农民、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四位一体’农田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利用多种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形成以农民交售为主导,企业和社会人员广泛参与的回收体系,不断推进农民交售、网点回收、企业资源化利用三个环节有效连接。”这位负责人介绍说,我省还将探索清洁生产设备升级换代、加工企业提质增效途径。
位于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工业区,海南天明农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率先在全省尝试农田废弃物处置,不仅在全省铺开了12个固定回收网点,还建成年处置量达5000吨的加工厂房,累计处置的废旧农膜超过1600吨。
下一步,我省将加强农田残膜污染防控的科技支撑,示范推广使用厚度高、强度大、耐候期长、易回收的高标准地膜,走严控增量、减少存量和推进资源化利用的路子。积极争取财政支持,持续开展全生物降解地膜对比试验,逐步探索满足我省农业生产的全生物降解地膜,为从源头上减少投入品废弃物产生量,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提供科技支撑。
(海口网9月2日讯)
相关链接:
文昌琼海海防林带藏虾塘鱼塘 废水直排沙滩造成污染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