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会嘉宾与盘龙区相关负责人就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互联网运用进行探讨。记者合宇聪/摄
昆明信息港讯 记者江枫 龙泉积9月4日下午,“第三届中国城市舆情峰会暨全国城市网络媒体总编看盘龙活动”举办了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互联网运用主题沙龙。与会嘉宾围绕“互联网+政务”怎么做、社区服务如何运用“互联网+”、数字城管如何与互联网结合等话题,进行了热烈交流。
开展“互联网+政务”要让群众办事少跑腿
沙龙首先围绕“互联网+政务”怎么做展开。盘龙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副局长陈勇说,盘龙区正在积极探索使用“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例如将一些政务服务整合到一个平台,让群众将那些可以通过网络办理的手续、申请,通过网络办理,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方便群众办事,减少“跑腿”。
中国城市新闻网站联盟会长、舆情研究院院长胡宝祥介绍,在“互联网+政务”的探索和使用上,深圳采取的措施跟昆明差不多,主要也是整合服务内容,通过网络平台或政务窗口,提供一站式服务,尽量让群众能在一个窗口更快捷更省事地办结一件事情。
“烟台是在2003年5月开始网络问政,这是一种很好的互动。市民可以通过网络反映诉求、办理事务,政府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民众所思所想,提供更好的服务。”胶东在线网上民声栏目负责人、胶东网络舆情研究中心主编宋君这样说。
北京迅奥科技有限公司总裁王飞表示,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就要利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分析事件规律,挖掘群众需求,更好地服务政府,同时促进政府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建设智慧城市哪里井盖路灯坏了要及时知道
智慧城市也是沙龙探讨的话题。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更好服务于城市管理,引起与会嘉宾积极发言。
盘龙区民政局副局长李霖介绍,2013年底,盘龙区在全省首创“区-街道-社区-居民(庭院)小组-楼栋”五级社会治理模式,通过让更多的居民参与到社会管理,激发了社区管理的“末梢神经”,取得了比较好的治理效果。
李霖说,社会治理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人少事多,而将居民小组长和楼栋长纳入五级治理模式后,有效地解决了这方面的难题。现在,盘龙区的五级治理模式中,也更多地应用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互联或移动互联技术,这样做的一大收效是拓宽了民意的收集渠道,并将政策传达得更到位。
不过,李霖也承认,上述做法在年轻人中效果较好,而在一些互联网普及不够的传统村落,或者对一些中老年居民,则效果减弱。
宋君认为,现在小区内有很多服务,比如外卖配送、下水道维修等,其实就可以运用智慧城市技术,将能够提供这些服务的商家整合到一个平台上,小区居民则可以借助平台给这些商家打分,最终整合出一个优质的服务平台,既满足小区居民需求,也方便社区管理。
王飞称,智慧城市的确需要构建一个功能强大的互动平台,它要能够及时发现路灯、井盖的损坏,也要能够准确预测这些设备的使用年限,在其损坏时及时发现并予以更换。
胡宝祥表示,现在城市的社区,已经从熟人社会发展到了生人社会,城市更智慧了,但人们的关系生疏了。智慧城市也要注重建设社区文化,比如互帮互助,抵制丑恶,最终形成一个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
建设数字城管让城管工作更符合老百姓期许
城管工作如何借助数字系统做得更好呢?
胡宝祥说,城市里人口多事情杂,老百姓其实是需要城市管理服务的,否则身边的生活就会失序。现在,城管工作面临着人手有限和城市人口众多不匹配的问题,面临着城管水平与城市发展水平不匹配的问题,这就需要借助数字技术手段来帮助城市管理。数字城管符合城市管理的整体发展趋势,但需要加大人力和财力的投入。而且,即便有了数字城管技术,也要注意提高城管人员的素质,在临时人员的使用上,更要十分慎重。
宋君认为,构建数字城管系统十分必要,烟台也有一个这样的系统,城管工作要吸引市民积极参与。至于城管人员,一定要调整工作方式和手段,让工作更符合老百姓的期许。
王飞说,建设数字城管,顶层设计十分重要,数字城管指挥调度平台要更流畅更有力。此外,要以街道、小区为原点挖掘大数据,发现居民活动规律,建立案例库,然后将这些成果更好运用到城管工作中。
盘龙区城管执法局副局长普渤竣表示,城管工作的确存在一些不被市民理解的地方,现在盘龙区、昆明市正在探索把社会服务和城管工作进一步结合,将有关的QQ群、微信群、城管热线、市长热线有效整合,提供更好的城管服务,更方便老百姓办事,甚至更方便保护老百姓的安全。
“盘龙区现在有50多名监督员在各地段巡视,市级层面则有260多名,他们发现窨井盖损坏,或者哪里堆了一堆垃圾,只要确定地点,拍张照上传到我们的数字城管平台,平台调度人员就会迅速安排相关责任人员前去处理。”普渤竣说,他们也在尝试使用大数据促进城管工作,比如通过分析哪些地段哪些时候容易出现乱摆摊,然后采取措施预防或提前处置。目前,盘龙区的城管数字系统纳入了200多个子项目,今后还会逐步健全,力求更方便管理城市和服务市民。
相关链接:
报网联办新媒体沙龙 自媒体大咖畅谈如何宣传“双创”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