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里社区新修的牌坊和道路,让人眼前一亮。 海口日报记者 张俊其 摄
记者林菲 吴雨倩
清晨的日光倾洒在大同里社区,这里渐渐热闹起来,早起的居民陆续打开家门,踏上青石板路,走向他们新的一天。
经过9个月努力,大同里社区80条背街小巷已全部改造完毕,9月6日,海口日报社“记者巡街”全媒体报道组走访了这个华丽变身的老社区。
背街小巷改造焕发新颜
穿过新建的大同里门坊,走进大同里社区,映入眼帘的是宽阔的路面,洁白的围墙,错落有致的路灯和石凳。
走过百米长的休闲街区,便是大同里便民市场,路口立着的公示牌明确了便民点的经营时间和品种,及监管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只见这条商业街路面洁净宽敞,两边的果菜摊位都摆放在商铺门内,没有一家占道经营,每家商铺门口都用白线划出了电动车停车位,来买菜的市民便将车整齐停放在内。
在这条街上工作了两三年的环卫工人王大姐称,现在打扫起来比以前轻松了许多。以前,很多摊主都习惯将垃圾打包好丢在门口等环卫工人过去收拾,摊位前如果有垃圾落地也只会等着环卫工人去扫,现在,街道增设了垃圾站,摊主们都会自觉将垃圾袋拎过去,也会管好自家门前“三包”。
记者继续走访了大同里社区更多背街小巷,看到这些小巷的地面都重新进行了改造,大部分铺设了青石地砖,增加了排水口,除了巷道围墙全部粉刷过,部分围墙上还画着《弟子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图文宣传内容。
新路成为通往居民的心路
康女士在大同里社区居住了40多年,在她的记忆中,家门前的路是坑洼不平的,一下雨就积水,夜里也特别黑,巷子里有些花坛因为没人打理,经常引来很多蚊虫和老鼠。社区里住着很多老人和孩子,小巷改造后,方便了大家的出行。“现在老人走路放心多了!”康女士笑道。邻居陈女士也大赞,现在夜里小巷亮多了,治安都好了许多。
大同里社区居委会主任杨华介绍,大同里社区面积约0.2平方公里,于1974年正式设立社区居民委员会,目前生活在大同里社区的单位、商户和居民有近2000户、6000多人。虽然历史上曾多次对社区内的基础设施进行修缮,对环境卫生进行整治,但是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总是治标不治本,难以达到“双创”工作的要求。
去年底,通过包点单位海口市规划局和龙华区委、区政府多次现场调研讨论,决定对大同里社区内的所有背街小巷进行升级改造。杨华称,消息一出,大多数居民都十分支持,但也有部分居民担心施工会影响到正常生活。于是动工前,社区的工作人员便挨家挨户征求意见,提醒市民出行安全,动工时为了不影响市民,也分批分期进行,尽快竣工一条,立即验收交付一条。改造工程进展顺利。
今年春节前,大同里社区首批10条背街小巷只用了一个月就改造完工,紧接着第二批65条小巷也在5月交付,8月10日,随着最后一条小巷——原布艺街的投入使用,经过重新规划改造后的80条背街小巷全部还路于民。
爱心汇聚打造“双创”样板工程
在大同里社区门坊处,有一块“海口大同里街道‘双创’献爱心企业”的牌匾分外显眼,正是有了这牌上的30家企业的爱心捐款560万元,改造工程才得以顺利启动。
记者从海口市规划局了解到,2015年底,在经过充分摸底调查和向社区居民广泛征求意见后,海口市规划局和龙华区委、区政府开始了前期工作,邀请规划设计部门进行改造设计规划,可是资金的缺乏却成了拦路虎。此时,有一些企业了解到情况后主动表示,愿意为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于是,海口市规划局从本单位的办公经费中节约出了40万元,30家爱心企业数次捐款560万,投入大同里社区背街小巷改造工程。
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海口市规划局、龙华区政府、大同街道办、大同里社区居委会和爱心企业的共同目标,就是将大同里社区背街小巷打造成“双创”样板工程,让环境更美,让居民住得更舒适。
(海口网9月7日讯)
相关链接:
“记者巡街”:改造背街小巷 老社区换新“名片”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