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重庆大三学生秦天在网上贷款总计超过10万元,因无力还款,被迫睡在公园躲债。福建大二学生小彬在两年内通过网络放贷平台贷款30万……除此之外,网上上还出现大学生天价账单街头求助、大学新生未开学花费已过万等事件。一项调查显示, 85.4%的大学生构成了财商教育的潜在需求者。(9月8日《南方日报》)
疯狂的“校园网贷”不仅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业,也让一些家庭背负沉重的债务。打着“互联网+金融”的旗号、却干着“高利贷”勾当的网络贷款,在利益的驱动下,将“罪恶之手”伸向脆弱的大学生。在一些高校里,网络贷款的广告可谓无孔不入。网络贷款广告放大了其显性的正功能、却回避了其隐性的负功能。网络贷款能够立竿见影地帮助大学生解决资金难题,却也会让还贷能力的大学生陷入“连环贷”的危险地带。
伴随着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冲击,大学生容易进入炫耀性消费、享受型消费的误区;在难以得到银行等金融机构社会支持的格局下,网络贷款给大学生的不理性消费提供了渠道。网络贷款公司并非不知道大学生缺乏还贷能力,却还将大学生视为重点客户群,难道是“人傻钱多”?故意给大学生刨坑、让大学生陷入商业陷阱,才是网络贷款公司的真实用意。
大学生作为一个家庭的希望,即使自身难以还贷,也可以将一个家庭捆绑在“还贷计划”里。更何况,网络贷款公司早已收回本金,他们更在意的是那高额的利息回报。如果大学生不能按时还贷,那些“野蛮生长”的网络贷款公司,便会采取一些粗暴的手段逼大学生就范;一些大学生为了摆脱困境,不惜四处借债、行骗甚至利用身体从事援交,却依然难以抽身出来。
借钱之前,它是天使;借钱之后,它是魔鬼。可惜的是,这个道理不少大学生明白得太晚了。那些喜欢超前消费、过度消费的大学生在短暂享受网络贷款的便利之后,为自己的轻率与糊涂付出了沉重甚至惨痛的代价。将大学生当成“摇钱树”,千方百计地引诱他们“上钩”;一旦请君入瓮,大学生便沦为“待宰的羔羊”
在当下的大学校园里,并不缺乏预防电信诈骗和“校园网贷”的安全教育,却依然有一些学生上当受骗,为何?财商教育的缺失,让一些大学生难以抵御诱惑和欲望,最终“上了贼船”。理财作为一种人与资本的博弈游戏,充满不确定因素和风险。大学生拥有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本身就比较匮乏,在利益博弈格局中处于弱势地位,缺乏风险防范能力;如果轻率、糊涂地陷入“校园网贷”,难免会“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丰富大学生的金融知识、提升他们的理财能力,有助于“校园网贷”的破题。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