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康乐县阿姑山村,杨改兰家是不是最穷的,不能下结论。这是一个无力的农妇,这是一个孤独之家,哀莫大于心死的际遇让人心伤不已。但是杨改兰家享受了一年的低保资格,却是“在由村民代表、村支部、村委会和村监委会召开商议低保资格的会议上”被取消的。这就意味着,这户人家在村里不算穷的了,意味着“精准扶贫”的种种现实好处与希望,已经成为这户人家的泡影。杨改兰这户人家被踢出“精准扶贫”队列实在是基层一些部门工作不精细,欠公正的结果。
精准扶贫,公正公平理应成为第一要务。然而阿姑山村主任要接受媒体采访时,只提供了“杨家全年人均收入超过4000元,明显高于2300元的标准”的一笔毛估账。很明显,杨改兰的丈夫每年打工仅挣六七千元,与村主任所述的“至少2万多”相去甚远。而这户人家每年七八百元用于种粮的化肥钱都只能欠账,与村主任计算的每亩收成四五百元,完全不在一个谱上。
阿姑山村191户人家中有73户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超过了三分之一人家。作为一户与村民平时来往极少的孤独人家,入赘到杨家做“倒插门”女婿的杨改兰丈夫,他们在“村民集体评选”时有没有被充分、客观地关注过?“人均收入超过4000元”的结论有没有被杨改兰家认可过?最关键的是,73户在“精准扶贫”中建档的人家,到底是不是都比杨改兰家穷?这些疑问不拉直,当地的“精准扶贫”,就会是一个充满乡愿情绪的看菜下饭,就会是一个以公正公平名义、行冷漠无视之实的形式主义评选过程。
所以评选形式的程序设计,都是为了体现公正公平的。但是,程序设计是死的,人是活的。它可以被少数工作人员扭曲成看菜下饭的一次分配。因此,在“精准扶贫”这样事关每个贫困家庭“是希望还是绝望”的分配过程中,基层组织的工作细致程度、把控公正公平的效果,显然尤为重要。但是至少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当地最关键的数据并没有呈现给社会所审视。而围绕这个悲剧,能够验证一些地方扶贫工作是否“精准”的,就是杨改兰家的贫困程度,与另外73户建档立卡家庭相比,是否做到了公正公平。
杨改兰这样的家庭,至少现阶段奔小康,需要依靠政府。很多时候,让每个贫困人家不孤独,比不贫困更重要。它牵涉到公正公平,牵涉到人心冷暖,牵涉到这个社会给予他们的是希望还是绝望。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