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天津师范大学“子衿学堂——中华传统文化亲子文化活动”月满中秋专场体验活动在该校举行。来自全校三十余个家庭的教职工和子女在“烘焙专家”的带领下亲自体验制作月饼的过程,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马若虎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又是花好月圆时。点灯、赏景、祭月,让我们共话共享中秋传统文化。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它的起源与古人祭月、拜月有着直接的关系,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故事,以及赏月拜月等习俗都为这个节日增添了不少韵味。
中秋节拜月的习俗大约来源于嫦娥奔月的故事。嫦娥奔月后,后羿因思念妻子,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在我家乡,拜月又叫“献月亮”,这种神圣的仪式让孩子们充满了好奇,也往往深受他们的欢迎和喜爱。记得小时候每年临近中秋节,我总是要提醒父母“别忘了‘献月亮’”,中秋节还要主动张罗。然而,随着我长大直到外地求学、工作,很少有人再提起“献月亮”,加之家庭成员难以团聚,这一习俗逐渐成为了历史,而且不只我家如此。
除了上述原因,人们生活的改善也导致了习俗衰落。比如,以前许多家庭都住平房,“献月亮”在各家院子里进行;现在大多搬进了楼房,“献月亮”也就不便被实施。比如,以前人们都盼着过节品尝美食,也期待同月亮一起分享;现在条件好了,分享热情却淡了。
无论时代怎么变迁,都不该让美丽的习俗走远、被遗忘。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要先从娃娃抓起。如我所说,孩子们往往对习俗充满了好奇,但是他们并不十分了解习俗的寓意和文化内涵。因此,我们应该多开展讲故事、诗词朗诵、制作月饼等一系列精彩的体验活动,让孩子们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并通过他们的“纽带作用”,动员家长、传递情感,达到普及传统文化的目的。
针对家庭成员难以团聚、条件不允许等问题,需要社会和相关部门搭起平台,创造更多可以提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让群众体验参与的条件。在某地,每年中秋节前街道旁边都会砌一个两三米长加工月饼的烤炉,人们从家里准备好白面、胡麻油、糖等材料,端着盆、排着队去“打月饼”,师傅们经常要一直烤到晚上八九点钟才能结束,小孩子们都眼巴巴地等在烤炉前。类似这种举措,各地都应该重视、加强。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这些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学会珍惜,焕发出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们珍惜中秋传统文化,共祝人团圆、祖国好。
相关链接:
中秋佳节到!老外齐向中国送祝福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