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所给它注入的诸多内涵,以及吟月庆中秋佳节对弘扬传统文化所起到的作用,聚焦和用情最多的是“海南月”。
   
 您当前的位置 : 聚焦海口>原创>

海上月更圆 海南月更亮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16-09-15 15:25
 

诗人作家在琼海观看展览。

 月饼作为中秋节主要民俗事象,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参加文化沙龙活动的诗人作家在琼海采风中。

 诗人作家踊跃发言,感受中秋习俗,弘扬传统文化。

诗人作家在中秋诗会上激情朗诵诗作。

 参加“月映万泉·诗意中秋”文化沙龙活动的诗人作家采风合影。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自唐代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千余年来,诗人频频写月亮入诗,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和中秋节的种种习俗也滋养了一代代的炎黄子孙。当月亮遇上中秋节,独特魅力便无以复加。9月10日至11日,中秋节来临之际,30多名海南诗人作家参加由海口日报社、琼海市作协和琼海森林客栈万泉河店联合举办的“月映万泉·诗意中秋”文化沙龙活动,在北仍村体验民俗,在潭门镇感受南海风情,在万泉河畔端茶品月饼的研讨会和举杯邀明月的沙龙晚会上,纷纷以诗人的眼光,从文学的角度畅谈中秋月的特点,民间所给它注入的诸多内涵,以及吟月庆中秋佳节对弘扬传统文化所起到的作用,聚焦和用情最多的是“海南月”。

  记者 彭桐 文/图

  大海之南月更圆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在唐诗宋词中,被吟咏的对象有雪、柳、梅、江、河、湖等,但对月的吟咏频率最高。而有月的诗歌中,往往又跟大海联系在一起,有直接点到海的,也有描写“海月”的意境,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古代诗人为何喜欢海上明月?没有人作过专门研究!”9月10日下午,在森林客栈万泉河店举行的“月映万泉·诗意中秋”文化沙龙研讨会上,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作家张浩文说,他认为月亮在唐诗宋词里总是与大海在一起,可能有两方面重要原因。一方面,海是坦荡无垠、一望无际,没有任何视线上的遮挡,大海是平的满月是圆的,就像天圆地方,把月与海放一起是有中国哲学观念在里面。另一方面,月亮圆时,尤其在中秋之夜象征着圆满,而海水是动荡不息的,两者放一起是动与静,就像一张一弛、否极泰来,也深含着中国哲学思维。

  海南,在大海之南。海南岛,四面环海,水天相连。圆月与海南有何特别关系?在张浩文眼里,在海南看明月,从哲学角度讲,对人生所具有的深刻含义会有更深的理解。有句歇后语是,八月十五的月亮——光明正大。看大海上升起的中秋圆月,会更觉得这玉轮比别处看到的更大,这玉盘会比别处所见的更光洁,“现在在内地一些大城市,由于环境等影响,难见明月,能看到星星已是新闻了!”

  五指山市作协常务副主席曾晓华说,在“海南屋脊”五指山上能看到“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般的云海,也能看到水平如镜、一尘不染的大海,在城乡看了几十年的月亮,月还是那个“心中不变的月亮”,但总感觉海上的月亮最圆。文昌市作协副主席林虹感叹生活的变化,近几年不会天天守着门店卖月饼,“心中有明月”,快接近诗意的生活了,但她更感慨透过椰林看海上生明月,“那偌大玉镜光彩照人,如梦如幻般地绝妙”。万宁诗人邱名广说,他最开心的是在河畔海边拍摄夕阳、赏月亮,“海南是未被污染的净土,是诗人的幸福家园,它处处有美景和诗情画意,不仅月亮比岛外的圆,也更为纯净明亮!”

  中秋虽淡诗意浓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起源说法较多。有说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有说和农业生产有关,也有说源于隋末唐军以圆月为构思发明月饼作为军饷。

  咏中秋的古代诗词中,提及最多的还是月亮。从古诗和史籍中可知,中秋节的风俗习惯不仅有赏月,还有拜月和祭月,此外还有观潮、燃灯、猜谜、赏桂花、吃月饼等,极其丰富多彩。

  “当下与古人相比,在这方面少了情趣!”海南省作协专职副主席梅国云说,如今过中秋,除了买月饼,就是送月饼,也很少吃,送来送去的。他小时候在家乡过中秋还有敬月神,现在也没有了。想象古人坐在月下,或三五好友或夫妻或情侣,或对月赋诗,或烧上斗香,还有儿童手提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那该是多么美妙场景。有少数民族还举行“追月”、“行月”、“串月”和“跳月”等活动,更是精彩异常,“现代文化人不做点事,真的对不起古人和月亮,对不起当下社会。所以要多通过一些活动,挖掘中秋文化,不能让中秋节只停留在月饼和送礼上!”

  “月亮是指向诗意的生活!”海口市作协副主席叶海声说,万物生长靠太阳,不说靠月亮,但月亮和诗歌很相似,表面上看一无是处,可又有那么多人吟唱它,它阴柔、洁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无限美好。小时候过中秋,在月光里追逐,就像浸泡在月色里,现在感觉月光稀疏,缺少浸泡之乐,不知是月亮还是人的问题,“所以,我们这样坐下来谈诗论月很有意味,应该学会面对世俗,也要找回单纯欣赏明月的心情!”

  史书载,海南黎族称中秋节为“八月会”或“调声节”。节日一到,各集镇举行歌舞聚会,每村由领队率青年男女参加,互赠月饼、香糕、花巾、彩扇和背心,成群结队,入夜便聚集火旁,烤食野味,痛饮米酒,欢快对歌,未婚者趁机挑寻伴侣。9月10日晚,在森林客栈万泉河店楼顶露天花园举行的“在诗歌的月光下·万泉河中秋诗会”上,《椰城》杂志社编辑部主任韩芍夷感叹地说,近年来只看到一些舞台上的应景表演,很少听说哪有地道的节日聚会了,“像这样品着手工月饼,吟诗创作,简直是诗意生活的回归,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过这么有意义的中秋!”

  作家阿廖说,月亮让地球适宜人类居住,但也有“丑陋”的一面,它是海啸、火山爆发的幕后推手,它只有冰冻水,又缺氧,还只能“借光与反光”。在诗会上,他用笛子独奏“月光曲”,还朗诵即兴创作的“月亮”诗,“没办法,圆月就是美,它充满诱惑,让人憧憬!”崔湘青、黄鹤馨、麦碧等女作家也纷纷高歌诵诗,或即兴发表感言,有的还笑说,真想回到少女时代,并学古人在中秋之夜深情拜月,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琼海市作协主席吴越交流中慨叹“中秋等传统节日的气息越来越淡了”,海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李恒说“小时真正吃月饼真心赏月的美好只留存在记忆里”,琼海诗人吴达恩说“科技让人们成为‘低头族’,其实我们真的需要仰望星空,多看看自古以来都是诗性的月亮!”

  中秋月辉映传统

  “正如月亮的引力让大地之水有了潮汐/中国人的内心和情感,也被月亮所牵引/我们把最美的传说和诗句,都献给了月亮/这还不够,我们还要亲人团圆,为月亮过节……”当代诗人的诗句道出中秋月的秘密,似乎自古最圆之月就是为中秋这个团圆之节而来。古人为何频频写月?用大文豪苏东坡的诗句解答,是因为思乡“但愿人长久”。另一种情况,如同李白《月下独酌》所表现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所表达的怀旧。无论是哪种情怀,中秋月都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一个极为醒目的象征。

  海南省诗歌学会副主席乐冰借用杜甫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为题,写了长达4000多字的《中秋诗歌漫谈》。他说,无论是李白那首脍炙人口的《静夜思》,还是苏东坡的《水调歌头》、张九龄的《望月怀古》,还是现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等等,无不说明,咏月思乡是诗人笔下永恒的主题,“中秋之夜,是亲人团圆之夜,也是诗人遥望明月,激情赋诗寄情之时!”

  明月与中国有何关系?张浩文分析说,在我国文化传统中,很有意思的现象是,不像西方普遍崇拜太阳,而是拜月为神。在神话故事中,英雄后羿为救旱灾,射下九个太阳,只留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其妻嫦娥为躲恶徒,吞下不死药飞天,但因牵挂丈夫便落在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仙。后羿因思念爱妻而遥祭,民间便有了向嫦娥祈求吉祥平安的中秋节拜月风俗。神话诞生后,月亮便被描述得非常之美,有琼楼玉宇,又放进去中国最早的美女,于是在国人心目中,月亮被称作银色的广寒宫,不仅有纯洁无瑕的美女,还把所有的美都寄托其中。又加上月有阴晴圆缺的变化,与时令上的四季更迭和人的生生不息等融合一起,世上便有了对月持久的崇拜,“结果是不管怎样的人,一旦看到晶莹剔透的圆月,就有情感触动,这是中国文化一种原形的作用!也正因为月亮与中国文化关系密切,文人便与月亮结下不解之缘!”

  在作家苏贻看来,中秋节有强烈的民俗性、浪漫的抒情性、紧迫的时间感、温馨的骨肉情、传统文化教育等五大特点,中秋本身就是一个想象优美的神话,有逾千年的脉脉相传,可说是一段缕缕不断的眷念,一代代的浓情思念,在赏月、品月过程中一种独特韵味的超级展现,“当然,要体会节日背后的历史含义和文化底蕴,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还是要将传统的文化元素、当代人的审美追求、诗人们眼中的月亮三者结合起来,以丰富我们的节日民俗事象,增强节日的吸引力、感染力。当月亮遇上诗人,中秋便更生动起来,倾情赏月,也就美在中秋了!”

  海南森林客栈创始人冯清雄表示,看到文化人感受中秋习俗,推广和弘扬传统文化,就感觉是“八月十五看桂花——花好月圆”,将继续支持传统文化特色活动,以让更多人“看得见好山好水,也记得住乡愁”。海南诗社副社长冯椿,诗人王辉俊、陈波来、唐鸿南、陈道冠、陈瑞福、朱明亮等和资深媒体人杨亚辉,也纷纷畅谈“中秋月寓意人生圆满”、“中秋月是亲情乡愁之源”、“中秋月是传统节日中的盛宴”,表示正以月亮和诗歌的名义,多创名篇佳作,“馈赠我们的节日!”

 

 

相关链接:

体育界的“月饼君”,谁是五仁馅的?
你未必知道的中秋趣闻:月饼本与中秋无关
月饼:中国人亲情的纽带

 

相关链接:
月饼:中国人亲情的纽带
你未必知道的中秋趣闻:月饼本与中秋无关
体育界的“月饼君”,谁是五仁馅的?
[来源:海口网] [作者:彭桐] [编辑:吴茜]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日报海口网入驻“新京号”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多彩节目,点亮缤纷假期!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新年音乐会将于2024年1月1日举办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招才引智专场诚意揽才受热捧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灾后重建看变化·复工复产
圆满中秋
勇立潮头踏浪行
“发现海口之美”摄影大赛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兰机场T2值机柜台17日起调整
寻旧日时光 海口部分年轻人热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衬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乐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腾烟火气 夜间消费活力足
海口:长假不停歇 工地建设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过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赛(精英赛)活力开赛
海口天空之山驿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寻玉兔 共庆海口最中秋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