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一次朋友饭局上,我认识了一位自称是××法制社驻海南记者站记者李某萍,之后合伙投资开店。但是……没想到,不但被借走7万多元要不回,还被骗投资5万元做微商打水漂。”家住海口的戴女士称,回忆起这1年多被假记者骗钱的经历就后悔不已。
“我们组建一个微信群集体维权,据大家不完全统计,目前共有11人被骗了37.7万元。”据戴女士介绍,“钱是李某萍等3人收的,都是当面给的,没有开具发票或者收据。”在该微信群,记者看到,一位微信名叫月月的微友气愤地说:该死的李记者(假证),拿着记者证跟我说她是记者,难道还相信她嘛?如果我赔钱,她李记者(假证)就赔我,结果呢?……
据了解,一些被骗微友已经报警,目前正在等待海口警方立案。“我们正搜集证据,打算集体去法院起诉维权。”一名微友说。记者沈丽焕
借钱篇
“饭桌认识女记者成闺蜜,合伙开店”
去年2月份的一次朋友饭局上,现年42岁的戴女士认识了一位自称××法制社驻海南记者站记者李某萍。由于饭桌上,朋友们都亲切地称呼李某萍为“李记者”,再加上两人年龄相当,戴女士便对这位“李记者”特别关注。令戴女士没想到的是,当对方听说她学过中医,在琼山区某卫生服务站坐过诊,还经常被邀请到省外做护理后,主动找到她说“想交个朋友”。
同年3月份,戴女士萌发了想开一家中医护理会所的念头,李某萍得知后表示要投资,称可利用记者身份帮戴女士做宣传找客源。考虑到新结交的闺蜜是位记者,见多识广,可能对自己做生意有所帮助,戴女士便决定和朋友黄女士及李某萍一同开店。
“我们一起选店铺,一起奔波为会所办营业执照。”据戴女士介绍,李某萍作为合伙人,出资2万元,“我们3人签署协议1年内不得退股,我负责店内全面工作,黄女士负责财务工作,李某萍则负责宣传工作。”
“但是,会所刚开张第二天,李某萍便要求退出,理由是她不喜欢黄女士。”戴女士告诉记者,其间,李某萍开口向她借钱,为了挽留李某萍,她借给了李某萍2000元。
“她隔三差五借钱,先后借了7万多元”
“去年9月28日,李某萍和我说可以买台新的医疗设备,放在店里增加收入。”戴女士称,她思前想后,最后决定贷款10万元购买新设备,但是事后她得知购买新设备,李某萍从中拿到了2万元的回扣。
“那时,我开始觉得这位‘记者’闺蜜太不诚信。感觉她在招摇撞骗,一点记者的样子都没有,倒像是江湖骗子。”戴女士称,她开始对李某萍的记者身份产生了怀疑,但是李某萍拿出“记者证”给她看,“‘记者证’上并没有记者两个字,但是,上面贴有李某萍的相片,还有‘××法制社’这几个字,我的疑虑消失了,自此不再怀疑李某萍的记者身份。”
之后,对于李某萍隔三差五的借钱要求,戴女士也一一答应。“有时2千有时5千最高时借过上万……李某萍一共借了几十次,共7万多元。”戴女士告诉记者,这些钱,她有的是直接给现金,有的是刷信用卡,有的则通过银行转账,“两人闲聊时,李某萍曾告诉我,她老公经常不在家,她一个人带两个孩子生活很不容易。”
投资篇
“以‘记者证’担保,收钱后玩失踪”
“李某萍一直无心打理会所生意,还以写稿为由拿走了店里的电脑。”戴女士告诉记者,去年11月份,李某萍找她,说做微商特别赚钱,50元的成本能卖到380元,甚至更高,主要卖茶叶、面膜、酒水等,不会亏损。
“李某萍看我和朋友犹豫不决,随后拿出自己的‘记者证’作担保,说‘记者证在这里,亏了我承担’。”戴女士称,看到李某萍如此有“诚意”,她又贷款5万元投资做微商,其朋友投资7万元。“钱交了之后,一点分红都没有,全打水漂了。”之后,戴女士找李某萍讨要说法,却发现李某萍把她的微信和电话号码都拉黑了。
今年7月份,因为联系不上李某萍,无奈之下,戴女士拨打××法制社的电话询问李某萍的下落,对方却表示报社没有“李某萍”这个记者。
“上门讨钱被拒门外,报了两次警”
戴女士称,她不敢相信自己被假记者骗了,为了找到李某萍,查清楚事情真相,她找到李某萍所居住的小区。“小区物业、保安告诉我,小区确实有一位李记者,但当我告诉他们这位‘李记者’可能是假的时,他们称不可能,说李某萍一直声称自己是报社记者,小区的人都知道。”戴女士告诉记者,此外,她询问小区业主得知,李某萍是租房居住,并非是自己所说的买房。
“为了进一步印证李某萍的身份,我随后又联系了××法制社驻海南记者站站长,对方称报社并没有‘李某萍’这个人。”这时,戴女士肯定自己彻底被骗了,随后,多次到小区找李某萍,但是李某萍一直不开门,甚至还在门口安装了摄像头。
“实在没办法了,我只得报警,民警到达现场后经协商开了门,但是对于还钱事宜我们未达成一致。”戴女士告诉记者,上个月14日,她拿着银行转账清单找李某萍还钱,遭拒后又报警了,民警调解过程中李某萍称钱已还清,却又拿不出还款证明。最后,李某萍的丈夫表示还钱事宜由他来处理,“但是截止到现在,我还是没拿回一分钱。”
“为了开店和做微商,我向银行贷了十多万,女儿还在读大学,会所每月要交税务租金水电费等,巨大的经济压力让我喘不过气。”戴女士后悔不已,她告诉记者,前晚,她已经连夜写了诉状,将于近日去海口美兰区人民法院起诉李某萍,希望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微友篇
“11人被骗37.7万元,有人已报警”
采访过程中,戴女士告诉记者,被李某萍等3人拉人投资做微商的,远不止她一个人。“为了维权,我们建微信群自发搜集证据。”戴女士称,她们当初交钱时,都是交现金,且对方没有开具发票或者收据,而且,她们直到现在都不知道公司在哪里。
一位微信名叫月月的微友称“该死的李记者(假证),拿着记者证跟我说她是记者,难道还相信她嘛?如果我赔钱,她李记者(假证)就赔我,结果呢?入了那么多钱,全刷信用卡,我到现在就是还钱,生活费都没有了,该死的骗子李假记者”。
此外,一位微友向记者提供了一份不完全名单,截至目前,共有10人被骗了327300元,其中一位名叫李某花的被骗最多,共92000元。记者注意到,如果加上戴女士被骗的5万,共37.7万元。
据了解,一些微友已经向海口警方报警,目前正在等待立案。“除了报案,我们正搜集证据准备集体去法院起诉维权。”一名微友告诉记者。
对话·李某萍
昨晚7时55分时,记者根据戴女士提供的电话号码,拨通了李某萍的电话。
“你好,李记者吗,我是特区报记者。戴女士说您冒充记者骗她钱,是不是真的?”记者说。
“我在南宁,等我回去,我打电话找你。”李某萍说。
“我想问,你是不是真记者?”记者问。
“我是不是真记者?你认识你们报社XX吗?我儿子上学后,有一个XX记者你认识吗?我从单位辞职了,我2013年之前做了10多年,这基本有据可查,她说什么就是什么吗?你也是做记者的。”李某萍说。
“你是在××法制社做记者吗?”
“我回去面对面再说这个事情,你姓什么?你把你的全名告诉我,把你的手机告诉我,我回去找你。”李某萍说。
记者告知姓名后,再次询问其是否××法制社记者?
李某萍答了一句:“我现在在大巴上,我怎么回答你问题,你就这么着急吗?”之后,便挂断了记者电话。
××法制社:
李某萍并非报社记者
为了印证李某萍的身份,昨日,记者拨打了××法制社的热线电话,工作人员称报社并没有“李某萍记者”,更没有驻海南站的李某萍,连工作人员也没有叫李某萍的。
随后,记者又拨打了××法制社驻海南记者站副站长张先生的电话,对方表示李某萍并非该报社记者,也从未在该报社担任过记者职务,只是前几年在报社做过实习编辑,但是很快就离开了。
相关链接:
私房月饼纯手工无添加成盲区 制作者称批发给微商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