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刚从吉林大学传媒学院毕业的张婷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在一家国内领先的旅游互联网公司做海外商拓,工作地点是位于上海的公司总部。
张婷是长春市人,家里的独生女。从出生到大学毕业,她还没有长时间离开过家。不过,考虑到日后发展,父母支持她去一线城市工作。“我的同学大部分都去北京和上海等一线城市了。”张婷找工作时发现,不论长春还是东北其他城市,对口自己专业的就业岗位很少,有限的招聘岗位所能给出的薪资水平和发展空间,也难与发达地区相比。
除了广告和新闻等传媒专业外,经济、金融和管理等社科类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在求职中普遍感受到,东北地区相应的就业岗位少,因而缺乏吸引力。为此,他们更倾向于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求职。
不单是社科类毕业生出现人才外流,东北一些理工类院校也有同样的情况。在吉林省一所省属理工类院校的2016届毕业生中,吉林生源有1782人,其中选择留在本省就业的只有713人,近60%的本地生源去外地择业。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查阅了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其中相关数据均显示,东北三省高校毕业生呈现外流趋势,并且近几年有逐渐加大的趋势。
为了更好的薪资和发展前景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了20多名在东北三省求学、毕业后选择去其他省份就业的大学生。对他们而言,离开东北,是为了更好的薪资和发展前景。
在上海,张婷每月能拿到8000元的薪资。她有位同学在北京互联网公司,月薪1.3万元。在她看来,一线城市不仅收入高,个人成长和行业前景也更好。
此前,张婷也考虑过在长春工作。毕业前,她得到了当地几家传媒公司的录用通知。不过岗位是管理和培训类,月工资3000元左右,她不太满意。“东北地区传媒类公司规模普遍较小,工作三年后收入增长和升职的空间很有限。”张婷说,在上海则不一样,机会很多。
去年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2015届市场营销专业的刘宇,也是为了寻找更好的发展空间而选择出省就业。
家乡在大庆的刘宇说:“其实并不想离家太远,但省内专业对口的好工作不多。”他目前在深圳一家智能手机公司担任品牌经理。他说,大学同学有近70%也选择了一线城市。
“我在深圳月收入8000元,在哈尔滨也就是3000多元。”尽管哈尔滨和深圳的收入相差很大,刘宇认为,“毕业前三年挣多少钱不是最重要的,要紧的是能否快速成长”。
在公司,刘宇常被委以重任。“工作不到一年,但从我手里花出去的营销预算超过了1000万(元)。”
现在,刘宇和两个同事合租房子,三人分摊,每人每月1500元。此外,他每个月还会给家人2000元。剩下的收入用来健身和玩乐器,他认为自己在深圳的生活忙碌又充实。
《2015年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在已就业的吉林省生源中,出省就业的为21272人,占生源比例的27.79%,持续呈外流趋势。”
《2015年黑龙江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指出,“黑龙江生源毕业生到省外就业的有11826人,占省内生源已就业毕业生的8.51%;省外生源毕业生留在黑龙江省就业的有1456人,占省外生源已就业毕业生的2.81%,省内生源到省外就业的人数和比例远高于省外生源省内就业的人数和比例。”
今年年初,辽宁省内的两所“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东北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发布了2015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相关数据显示:留在辽宁的人数逐年减少,去北京、上海和广东等地的人员比例增加。
喜欢发展更快更开放的城市
近年来,东北经济遭遇断崖式下滑,经济不景气的气氛让高校毕业生们颇有感触。
今年从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毕业的陈明,现供职于厦门国际银行总行风险评估部。陈明是四川人,在长春读大学,目前的工作却是从南京市的招聘会上找到的。
“可能东北经济不景气,金融机构也少,外地相关企业来招聘得也少。”他说。
参加长春各类招聘会时,陈明发现,金融行业只有部分商业银行长春分支机构和一些中小型证券公司招人,岗位大多是柜员或是客户经理,许多岗位还不招本科生。为了能找到好工作,陈明特别关注了南方许多重点高校就业办公室的微信公众号,“去南方高校招聘的金融机构不仅多,职位也更好”。
陈明觉得,东北地区金融行业发展还不完善,又赶上经济增长乏力,金融行业受到的冲击比较大,金融类毕业生去发达地区会更有发展。
在不少东北高校毕业生眼中,他们求学四年的城市,前沿信息传递滞后,周遭的经济和文化环境多年来没有太多改变。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去发展更快更开放的城市工作。”今年毕业于大连工业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王鹏飞说。家在沈阳市的王鹏飞,目前在北京一家创业公司做品牌策划。父母鼓励他去南方或是北京等一线城市闯荡一番,多长见识。
东北就业市场的结构性和路径性矛盾
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的东北高校毕业生眼中,当地的好工作是进国企或考公务员。只是国企岗位有限,对专业和学历要求严格;考公务员的成功率则更小。
多位东北地区高校就业负责人认为,东北经济遭遇困境,新增就业岗位数量减少,但毕业生人数却在逐年增加,从而导致东北地区就业市场的竞争加剧。
作为吉林省内唯一的“985工程”高校,吉大毕业生比省内其他院校毕业生在择业时有着较大优势。吉林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中心主任钟新说,省内大多数国企和事业单位的招聘岗位会向吉大毕业生倾斜。在新增就业岗位有限的情况下,省内其他高校毕业生想在本地找到好工作更加不容易。
“东北地区的国企招聘岗位名额有限,民营企业又发展缓慢,富余劳动力只能向外转移。”东北师范大学就业创业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刘海滨说。
对于东北地区高校毕业生外流加速的现象,长期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刘海滨认为,问题的症结除供需矛盾外,还在于东北就业市场出现的结构性和路径性矛盾。
对于结构性矛盾,刘海滨解释,相关专业毕业生与需求岗位之间供给不平衡。近年来,不少高校盲目开设热门专业,扩招硕士,大搞“专升本”,导致了劳动力和岗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
对于东北地区就业存在的路径性矛盾,刘海滨认为,相对于东南沿海地区,东北的政治经济环境保守。他举例说,不少事业单位的招聘,环节多、规定严苛、耗时长,把不少毕业生拒之门外。据他了解,东北某城市每年教师编制资格考试时间都定在5月末到6月中旬,“这恰好是毕业生要离校之时”。
按照市场规律,每年毕业生找工作的高峰是在毕业前一年的年末,来年的3、4月份是另一个高峰。刘海滨说,毕业生不可能在就业高峰期不找工作,而等到快毕业时参加事业单位的编制考试。每年5、6月份参加相关编制考试的,大多是就业高峰期没找到工作的毕业生。
每年都要到全国调研招聘信息的刘海滨发现,东南沿海城市的招聘工作就很灵活,只要遇到人才,很多规定可以灵活变通。
刘海滨说,东北人口外流的趋势,是该引起注意的时候了。
(记者 王培莲 实习生 赵子坤 应受访人要求,文中高校毕业生姓名均为化名)
相关链接:
东北华北多阵雨 四川广东局地有暴雨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