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沙9月25日电 题:长征路上英雄何在
新华社记者明星、袁汝婷
时间会掩埋一切。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见证长征壮举的人寥若晨星。然而,长征精神却在时间长河中历久弥新,血脉不断;红军的故事,已熔铸为民族的记忆,代代相传。
老战士的记忆——红军不怕远征难
为了寻访长征路上的英雄,记者日前来到湖南西北部的桑植县刘家坪。81年前,有一支抱着救国救民、誓死抗日信念的军队,从这里出发,历经千难万险,突破重重包围,最终与中央红军在将台堡胜利会师。
1935年11月19日,军号声划破了刘家坪傍晚的宁静,红军集结出发了。红二、六军团成为四支长征的红军主力中,最后一支踏上长征路的红军。
96岁红军老战士陈利财回忆,红军的出发惊动了附近乡村的乡亲们,群众自觉排成长队,随着队伍一起走。乡亲们一声声叮咛一声声哭泣,战士们一次次回头一次次抹泪。
距刘家坪15公里的洪家关就是红二、六军团总指挥贺龙的故乡。出发前,贺龙带上几个警卫员,骑着快马,向洪家关疾驰而去。他去故乡作了最后一次道别。他18天前刚出生的女儿贺捷生,被装在马背上的摇篮里,成为这支出征大军中最小的成员。
这支长征队伍中,个子高大的陈利财刚满15岁。他回忆说,“长征路上,生活艰苦,环境恶劣。过草地时,牺牲了不少战友。我当时碰见一个老乡,用手捂着肚子说痛,但过完草地就再也没见到他。我1964年从山西回来的时候,发现他家里已经挂上了烈属的牌子。”
抗战爆发后,陈利财担任左权将军警卫员。1942年5月,陈利财随左权一起与日军浴血奋战,亲眼目睹左权将军壮烈殉国。他满怀悲愤,在后来的一次战斗中,于山西祁县白城镇活捉日军小队长1名,缴获手枪1支,手榴弹2枚,子弹60发,荣获杀敌英雄奖章一枚。
陈利财终生难忘这位牺牲的首长。他说,“要是左权将军能看到全国胜利该有多好啊!”
山歌中的吟唱——十送红军盼郎归
对桑植县青年歌手彭南锋来说,最让他感动的是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马桑树儿搭灯台,写封书信与姐带,郎去当兵姐在家,我三五两年不得来,你个儿移花别处栽。马桑树儿搭灯台,写封书信与郎带,你一年不来我一年等,两年不来我两年捱,钥匙不到锁不开……”
桑植县党史研究专家向佐柏告诉记者,这首歌的背后是一个凄婉而坚贞的爱情故事:贺龙元帅的堂弟、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第一师师长贺锦斋在石门县泥沙镇战斗中牺牲,当时,他与妻子戴桂香才结婚数日。许多人曾劝戴桂香改嫁,她却始终拒绝。新中国成立后,渐渐老去的戴桂香住进了当地光荣院,光荣院离贺锦斋的坟墓只有几十米。工作人员回忆,戴桂香每天都搬一个小凳子去丈夫坟头坐着,嘴里念叨着“在等你”。这一等,就是六七十年。
在桑植贺家,像戴桂香这样的遗孀有70多位。而这首描写“戴桂香们”忠贞感情的红色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流传甚广,感动了许多人。
乡亲们的守望——世代守护忠烈魂
红二、六军团长征出发地湖南桑植县,是一方英雄的土地。“1927年贺龙参与领导南昌起义,起义部队有3000多人来自桑植。战役伤亡很大,贺龙只带了8个人回桑植。尽管如此,不到1个月,又有数千名桑植儿女加入红军。”向佐柏说,在红色血液流淌的桑植,贺龙招兵“招一百只要一歇,招一千只要一天,招一万只要一转。”
长征路上牺牲的红军,更是不计其数。他们埋身之处,英魂至今仍被乡亲们守护。
湖南新化县奉家镇墨溪村,耄耋之年的老农奉显培每年清明都要带着孙子和村民,祭扫村里的红军无名烈士墓。这个传统已接力至第四代乡亲。
奉家镇留下了长征的足迹。1935年12月12日夜,奉显培族亲奉写地家中住进了6位红军战士,其中一位老战士伤病严重。第二天早饭后,已经病危的老战士要求:“大家走,不要管我!”赶路的红军含泪留下两块银元。当天中午,生病战士与世长辞。
奉写地叫来奉显情,将烈士遗体抬进深山安葬。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两人年年给烈士扫墓,并叮嘱后人一代代传下去。奉写地辞世后,他儿子奉名秤年年约上奉显培、罗承忠等乡亲给烈士扫墓。今年,专程前来凭吊烈士的游人特别多。
相关链接:
【网络媒体走转改】长征路上奔小康之五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