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县侗族群众在皇都侗族文化村表演侗族织锦纺线技艺。本报记者 赵洪波摄/光明图片
【长征路·新故事】
秋日的阳光下,一组雕像耸立在湖南通道转兵纪念馆广场:毛泽东从容淡定、意气风发地大步向前走,朱德、周恩来、王稼祥和张闻天神色凝重。雕像栩栩如生,特别是毛泽东那微微扬起的右手,坚定地引领着红军进军方向。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毛泽东那首著名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通道县位于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处,素有“南楚极地、北越襟喉”之称。1934年12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湖南西南边境的通道,放弃了北上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方针,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从而挽救了红军,拯救了中国革命,这就是著名的“通道转兵”。
时光荏苒,一晃就是82年。如今,通道县发扬红色精神,推进绿色发展,依托红色资源、人文景观、民俗民情,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带领人民脱贫攻坚奔小康。
作为人文侗乡,通道县是全国侗族文化保存最为完整的“活态博物馆”。被誉为中国侗乡“清明上河图”的百里侗文化长廊位于通道县南部,沿坪坦河流域绵延50余公里,长廊内30户以上的侗族自然村寨有30余处,纯木干栏式吊脚楼依山傍水、错落有致,风雨桥、鼓楼、寨门、凉亭等侗族特色建筑随处可见。
见证通道转兵历史的恭城书院,是中国现存最完好的一座侗族古书院。这座经历了200多年风雨历程的古书院,飞檐翘首的门楼雄伟壮观,长满青苔的石板台阶散发着古朴的气息,龟裂的木柱和墙壁掩藏着历史的厚重。
在恭城书院通道转兵会议会址基础上兴建的通道转兵纪念馆,收集了300余件红军长征过通道时的相关资料和文物,成为当地红色旅游的热门景点。通道县还以恭城书院为核心,启动了“通道红色文化景点圈”景区建设,并与周边地区联手打造“贵阳—凯里—镇远—黎平—通道—桂林”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通道最大的县情是贫困,最大的优势是生态,最终的出路在发展文化旅游。”通道县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吴永雄告诉记者。2016年年初,通道县围绕旅游景区、申遗侗寨新村、特色小城镇建设,引导村民积极参与、主动融入旅游开发,推动实现了景区提质与基础改善、业态提升与群众增收。
2015年,通道县大力推动红色记忆、生态文化、民俗风情三大主题旅游线路,共接待各类游客26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1亿元,旅游产值占全县GDP比重达38%,旅游业逐步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
在皇都侗族文化村的风雨桥上,几位侗族姑娘正在排练歌舞,优美的侗族大歌清脆悦耳。村民杨春娇告诉记者,以前姑娘们都在家里务农,偶尔出去打工,没有固定收入。“现在我们受聘于皇都民俗旅游公司,每天定期在村寨里表演。歌舞已经从业余爱好变成主要职业。”杨春娇说。
皇都侗族文化村位于通道县西南部,由头寨、尾寨、盘寨、新寨四村组成,距县城约11公里。境内群山起伏,溪涧纵横,坪坦河贯穿东部,双江至坪坦公路穿越南北,共有2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373人,耕地面积1722亩,林地面积17684亩,是一个纯侗族聚居的村寨,也是远近有名的贫困村。
近年来,皇都侗族文化村依托文化生态优势,致力打造侗族风情世界旅游目的地,将脱贫攻坚与旅游开发同规划、同部署、同推进,围绕“建一处景点、引一批企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群众”的思路,坚持旅游引领、项目带动,迈出了旅游与扶贫融合发展、创业富民与就业富民共生共赢的产业扶贫新路子。
万佛山、锦绣独岩、龙底河漂流、坪坦村侗寨……这些原本不为人知的地方,现已成为通道县著名的民俗风情、自然风光旅游目的地。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打开了当地贫困农民的致富路。
通道县委书记印宇鹰说:“坚定信念、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敢于担当,这既是长征通道转兵精神的精髓和核心,也是通道多年发展一贯坚持的原则和态度。”
在建设美丽侗乡的征程中,勤劳的侗乡群众把长征精神内化成一种信仰,外化为一种能量,指引着侗乡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走好绿色发展“新长征”。
短评
以长征精神引领扶贫攻坚
现阶段,扶贫工作已到了攻坚克难的关键时刻。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任务,扶贫工作任务重、事情多,事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能否顺利落实,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顺利实现。要把扶贫工作做好,不是一日之功,也不是一人成事。湖南通道迈出旅游与扶贫融合发展新路子的实践表明,扶贫攻坚必须众人拾柴、汇聚全社会的力量,而充分发挥“坚定信念、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敢于担当”的长征精神至关重要。
(本报记者 龙军 刘坤)
相关链接:
长征路上英雄何在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