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丰收的季节,城川乡小寨村村民杨道道在自家果园里采摘苹果。千龙网记者 马文娟摄
一周时间,四市八县区,数千公里,陇东大地就这样以最真实的面貌出现在我们眼前。昔日因造就今日果。厚重的历史大门被重新推开,与今朝老区的蓬勃发展交相辉映,形成一幅最壮美的图景。
9月18日-9月24日,“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来到甘肃站,重走长征路线,聚焦精准扶贫,把革命精神传达给全国的读者。
追访红色印记
追寻80年前那次壮举并不是件简单的事——长征走过的地区已发生沧桑巨变,不过,借由经历了历史风霜的人、物、景,以及百姓口口相传留下的故事,我们还是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吉光片羽。
甘肃是红军长征活动时间最长、地域最广、到达人数最多的省份。1935年,中共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经无数艰难险阻,于9月初进入甘肃迭部县境内。
过去常听人说,红军在长征途中,不顾自身的艰苦条件,处处替百姓着想。那是怎么个“着想”法?在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红军总司令部旧址,我找到了答案。这是朱德曾经率军驻扎过的地方,门口如今还陈列着他挑水用的水桶。会宁民居有其独有的形制,因为当地干旱少雨,房檐都朝着自家院,俗称“一泼水”。南方人朱德第一次进入这个小院的时候颇为惊奇,从房东处得知,每到秋天,降雨量比较多的时候,这种房檐能让尽可能多的雨水流到自家水窖中,而这,就是他们一年的饮用水。
朱德很快为部队拟了一条铁律:水窖里的水一律不许用,留给老乡,咱们的生活用水到西津门外的祖厉河去挑。但是,当地人告诉我们,祖厉河又叫苦水河,因为流域地层含盐碱较多,水味苦咸,连鸟都不愿啄饮,红军就是这么撑过来的。
长征开始时,全军总人数近30万,到达陕北的却不足3万。无数战士牺牲在了中途,很多人没能在历史上留下姓名。在会宁的红军会师塔,塔身正面雕刻着邓小平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18个大字,不过,却没有留下落款。他说,他是代表所有参加长征的战士,所以不署个人的名字。
也正是因为这巨大的牺牲,在静宁县界石铺镇,红军长征纪念馆讲解员说,一位从界石铺继红村参加长征的小战士至今仍在世,采访团成员都觉得有些兴奋。
他就是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阅兵式上,老兵方阵经过天安门时,第一个敬礼的余新元,当时,直播给了他足足6秒的镜头。余新元原本是地主家的放羊娃,参加红军时只有13岁,他不仅参加过500多次大大小小的战斗,建国后,更是把雷锋和“当代雷锋”郭明义送进了部队,堪称“红色星探”。
余新元原本的名字叫做吕新院,身为贫雇农的父亲希望他将来能住进崭新的院子,过上更好的生活。如今,他的家乡静宁成了远近闻名的苹果大县,农民靠果树脱贫致富,走进农村,触目所及是宽敞的房屋、整齐的花坛,以及满园的早酥梨、大接杏、苹果。“新院”这个最朴实的愿景,在家家户户变成了现实。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