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富街道通安村“发源”,到覆盖荣昌区所有行政村,300余个“在村头”服务百姓的电商平台建成,只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
这一“奇迹”,由荣昌“在村头”农村电商孵化平台创造。前不久,这一平台入选了全国“互联网 ”现代农业百佳案例暨新农民创业创新百佳。
一位大学生村官的创新——
将农民最需要的服务融于电商平台
荣昌安富街道通安村党支部书记张雪,是一名大学生村官,她在农村创业中创办了荣昌大学生村官专业合作社,并担任理事长。
2014年12月,张雪牵头的专业合作社,又成立重庆市在村头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注册“在村头”商标,并设计开发“在村头”农村电商孵化平台。
“我们这个平台不是简单销售农产品的电商微店。”张雪说,是以“共创、共赢、共理、共心、共享”为理念,通过在每个行政村建立独立的电商平台和信息服务点为载体,将农民最需要的服务都融于这一平台中,为百姓服务到村头。
这个平台是以本地村官或创业青年为主体,通过平台信息化手段,解决农户农产品销售增收;通过产品生产销售标准化和溯源体系建立,解决农产品安全问题;通过平台服务功能的管理,实现协助村委会村级治理;通过平台宣传引导,转变农户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农业信息化入村入户;通过平台的共享,让城里人及时享用高品质原生态农产品。
“在村头”电商平台上,开设了“村里人”、“村里事”、“村务”等板块,并与群工平台联通。村民不仅可以通过这一平台进行农产品销售,接受特色农产品种植技术的培训,购买各种农用物资;还能通过平台上建立的村务公开平台、村内人脉网,享受到村务方面的服务。通过这个平台,可谓形成了线下管理和网上管理相融合的新型农村治理模式。
“盈利 公益”——
集聚起上万农村人才创业创新
“在村头”开始运营一段时间后,就利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在村头”PC端电商平台、APP和微信公众号,在荣昌铜鼓镇高山村、清流镇马草村、盘龙镇禾苗村等,建起12个村级服务站点。
今年以来,在12个村级站点运营成功的基础上,这种区域农村电商平台构建模式,迅速在荣昌全区推开。截至目前,“在村头”依托大学生村官、返乡创业农民、本土人才等,已建成行政村(农特产品企业)级的成熟基层站点300个,覆盖了荣昌区所有的行政村。
“我们这一平台,是‘盈利+公益’,在盈利中促进自身发展,在公益中带动更多的人创业增收。”张雪说,“在村头”平台作为公益平台,免费提供给创业者使用,平台的资源方(技术公司、营销公司、物流企业、产品企业、农户、创业者)按照协议赢取合理的利润。
作为公益,“在村头”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农村创业人才,为农村创业者提供创业的平台和机会。
从今年1月开始,“在村头”开启了“在村头讲堂”栏目,每周六下午的1点半到3点半,开设两堂免费的电商课程。这些培训课程里,有农产品包装、物流方面的知识,也有信息员们的经验分享,既给参加培训的信息员提供了学习的平台,更给大家提供了交流和成长的途径。同时,创立了“创客咖啡”定期举办创客交流会,还在荣昌农特产品电商产业园内设立“在村头”讲堂,定期为创业青年免费提供创业培训和技术指导。
目前,“在村头”在荣昌所建立起的300余个服务站点,都是农村各类人才创业的平台。通过“在村头”电商平台所设立的村级服务站点,已集聚起上万名各类农村人才,在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农特产品销售、工业品下乡服务等方面展开创业。
发展的平台——
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和精准扶贫
“‘在村头’帮助我家实现了脱贫。”安富街道通安村九村民组建卡贫困户李传顺说,“目前,我家还有了7000多元的存款。”
李传顺夫妇年老体弱,女儿是残疾人。一家人的生活靠李传顺种地维持。2015年初,“在村头”平台免费发放了30只鸡苗、10只鸭苗给他家,并签订购销协议,只要李传顺按照平台的要求去养殖,“在村头”将定期帮助其销售土鸡、土鸭和土鸡蛋、土鸭蛋。
一年多来,李传顺通过养殖和销售土鸡土鸭,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如今,他还自己投资购买鸡苗鸭苗养殖,妻子也做一些拿手的干豇豆、红豆腐等土特产,通过“在村头”平台销售。一家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增收方式。
“通过‘在村头’平台,已帮助117户像李传顺这样的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和进行销售,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张雪说。
通过“在村头”这一平台,还使一批农村人才带领农民,发展起有市场的特色农产品产业。
铜鼓镇高山村的熊贵英,成为村里“在村头”平台的信息员后,通过分析平台上的销售数据等资料,发现村里适合种植的越南紫薯深受市场欢迎。于是,她带领当地农户发展起了越南紫薯产业,并由她负责在电商平台上销售。
盘龙镇禾苗村的咸鸭蛋,是传统特色产品。村里建起“在村头”电商服务站后,村民叶元美作为信息员,通过平台销售咸鸭蛋,使价格逐步提升,目前已卖到3.5元1个,还经常供不应求。于是,她组织村里30余户村民,手把手地教他们做咸鸭蛋,然后由她进行包装销售。如今,这咸鸭蛋已成为村里的一项特色产业。
相关链接:
【治国理政新实践·安徽篇】安徽全力构建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防护墙”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