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贵州瓮安,宝坚鞋业的工人们在紧张工作。
在贵州:绿茶青山变身为金山银山
多彩贵州,是中国西南的天然氧吧,这里生态保护良好,绿水青山,绿树茵茵,这是贵州行的最直观感受,也是贵州脱贫致富的最大法宝。
在湄潭县兴隆镇的田家沟,确实有身在江南的感觉。水里,碧波荡漾,山上,茶树葱绿,路边,都是二层小楼。湄潭是著名的茶城,在湄潭的街上,有一个特别大的茶壶,也算是当地的标志性建筑物。田家沟,是茶城的一个代表。
据兴隆镇党委书记陈清松介绍,这里的茶农,每亩的收入可以达到5、600元,茶叶质量高的可以达到8、900元。全镇的人均年收入可以达到1万1千多,其中7500元来自于茶叶收入,基本占据了三分之二强。
在瓮安县,曾经在五金厂打过工,做过水果批发生意的黄先生,如今有了鞋业公司,解决当地几百人的就业问题,全靠当地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
贵州省把扶贫开发作为最大的政治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彻底扭转了长期在全国挂末的被动局面,走出了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后发赶超之路。
贵州是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贵州省扶贫办主任叶韬列举了一组数字加以印证。按照国家扶贫标准2300元(2010年不变价),截至2015年,全省有农村贫困人口493万,占全国总数的8.8%,贫困发生率14%。全省88个县(市、区)中有贫困县66个,有934个贫困乡、9000个贫困村。在国家确定的“11+3”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涉及贵州省的有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三大片区”,覆盖全省85.3%的国土面积,91.2%的贫困人口、90.6%的贫困乡镇、92.1%的贫困村、82.5%的民族乡镇。
同时,受区域整体贫困与民族地区发展滞后并存、经济建设落后与生态环境脆弱并存、人口素质偏低与公共服务滞后并存“三重矛盾”的制约,扶贫攻坚任务十分繁重和艰巨。
“十二五”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地把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举全省之力向贫困发起“总攻”,扶贫开发取得阶段性成效。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大幅增加,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扶贫产业稳步推进,基础设施状况明显好转,社会事业水平不断提升。2011年至2015年,贵州全省减少贫困人口656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预计从33.4%下降到14%,按省定标准累计35个贫困县744个贫困乡(镇)“减贫摘帽”。
“十三五”期间,贵州将深入实施“33668”脱贫攻坚行动计划,认真落实“1+10”配套文件,实行“倒计时”,制定“作战图”,立下“军令状”,推动脱贫攻坚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用心用情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如期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