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于都县筹措1000余万元资金用于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的维修加固和改陈布展。目前该纪念馆也是全国唯一展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历史的主题性纪念馆,每年接待观众达30余万人次。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内新闻>

专访张小平:传播长征精神 需要感动·心动·行动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16-10-13 11:23

  中国经济网于都10月11日讯(记者成琪)今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日前,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跟随国家文物局长征文物保护调研活动走访了中央红军的重点地区。第一站,我们来到了江西于都县,于都县是中共赣南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是举世闻名的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集结出发地,当时留下的长征文物非常丰富。2014年,于都县筹措1000余万元资金用于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的维修加固和改陈布展。目前该纪念馆也是全国唯一展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历史的主题性纪念馆,每年接待观众达30余万人次。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

  副馆长张小平30多年来一直从事博物馆工作,谈起纪念馆,谈起长征精神,他如数家珍,饱含深情。改陈的展览也是由他一手策划并执行的。10月9日在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张小平接受了中国经济网记者的专访。

张小平  中国经济网记者 成琪/摄

  以下为专访实录:

  中国经济网记者:目前纪念馆有多少件长征文物?通过哪些渠道征集的?

  张小平:我馆馆藏革命文物1065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有3件,都是红军和苏区干部活动过地方的老百姓和他们的后代捐献出来的。

  中国经济网记者:目前我们纪念馆每年大约要接待多少游客?

  张小平:纪念馆建馆以来,在展览没有升级之前,每年参观人数是20万人次左右。实行免费开放以来,虽然门槛降低,不再有门票收入,但是对老百姓来说,受众面广了。现在经常是大人带着小孩儿来,或者带着朋友来参观,去年就有35万人次人参观。今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全国各地及国外的游客纷至沓来,到目前为已经有40多万人次前来参观。

  中国经济网记者:展览升级后,对观众来说有什么效果?

  张小平:我们感觉,随着长征精神的升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了解长征。暑假期间,大学生来我们纪念馆进行社会实践,我们会问他们的获知度,或者他们想获得什么。他们说,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过程中,都会碰到或多或少的问题,碰到坎坷后比较容易浮躁,容易放弃,通过参观学习这个展览,他们觉得,那样是不应该的,应该像红军学习,要发扬长征精神,去除浮躁,克服困难,迎难而上。

  我们希望通过举办这样的展览,让观众有这种认知度,这样我们就能够更欣慰地把展览搞好。如果在展览当中,我们和大学生有交流,能互动起来,那么我们的展览就成功了。

  所以在展览策划和执行当中,我有一个想法,就是在参观展览时,我们首先要让人感动,感动了以后他就会心动,心动了以后他就有所行动。那么这三个“动”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不断认知、学习与实践的自我升华过程。

  中国经济网记者:这几年我们在保护展示都有哪些投入?

  张小平:2004年我们借助国家旅游开发资金,用了200多万建起了这个纪念馆,当时搞了一个简易的陈列,布展也比较落后,没有声光电,只有简易的图片文字展示。2014年“长征出发80周年”,因为我县是扶贫开发县之一,就筹集了1000多万对纪念馆进行扩建,并增加了一些内容,运用了声光电及半景画的手法,把红军长征时所经历的环境和建筑融入到展览当中,以便让更多人进入了场馆里面能够感受到受教育的那种氛围。很多老人家看了这个展览之后都觉得,展览还原了历史的真实性:这就是我们的“乡愁”,以前就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

馆内展览

  除了展览陈列方面的投入,2009年我们对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碑进行了扩建,也筹集了1000多万的资金,对中央红军长征纪念园进行了扩建,从原来的6亩扩建到60亩,翻了十倍。并把纪念碑和纪念园的布局和内容充实起来,从书本上的白纸黑字,变成一个可触摸、可感观的一个历史,让观众身临其现感受这段历史。

  中国经济网记者:这个纪念馆也是中央财政投入一个重点项目,后续我们有什么样的规划?

  张小平:目前我们有一些想法,在整个长征沿线,因为于都是长征精神的源头,第一方面我们希望利用纪念馆这个平台,筹建有关长征的出版物博览中心,这样就可以让更多的专家学者,或者参观的游客,可以在这里查阅资料或者看看有关长征的出版物;此外再筹建一个报告厅,邀请专家前来授课,也可以播放一些影视片。另外一个方面,我们也在思考如何更深入地、更好地将我们以前采访老红军的回忆录,或者采访记录,包括苏区老干部的记录挖掘整理出来,并充分利用展示出来,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

  在学术研究方面,我们也在围绕“红军长征”做一些课题研究文章。

  对整个于都县我们也有一些规划。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于都河的北岸,初步规划是在北岸建立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南岸,有600多亩的土地将用于开发长征体验项目,从而让更多的游客来到这里,待长一点时间,进而也拉动发展整个县的第三产业。

  中国经济网记者:您觉得目前工作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张小平:作为一个基层工作者,我们也有一些小感触。从长征精神研究来说,因为我们身处基层,难以接触到一些高层次的研讨会。但如果长征沿线有一个互动,建立一个联盟,可以互通信息、共享资源,这本身就是长征精神的一种延续。比如于都县如果有个长征源合唱团,我们就可以在长征沿途上进行演出,唱长征组歌,通过这样来联络长征沿线城市感情,更好传播长征精神。

 

 

相关链接:

我国运载火箭为什么以“长征”命名
上海新四军老战士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长征路上奔小康” 重庆全媒体“走转改”】接过先辈旗帜 重庆城口再燃“脱贫致富”星火
【网络媒体走转改】传承长征精神 革命老区不辱脱贫攻坚新使命
【网络媒体走转改】重走长征路 不忘一寸心
“红军长征入桂第一仗”旧址:遗骸入园 建馆永志

 

相关链接:
“红军长征入桂第一仗”旧址:遗骸入园 建馆永志
【网络媒体走转改】重走长征路 不忘一寸心
【网络媒体走转改】传承长征精神 革命老区不辱脱贫攻坚新使命
【“长征路上奔小康” 重庆全媒体“走转改”】接过先辈旗帜 重庆城口再燃“脱贫致富”星火
上海新四军老战士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我国运载火箭为什么以“长征”命名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成琪] [编辑:林明洋]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日报海口网入驻“新京号”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多彩节目,点亮缤纷假期!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新年音乐会将于2024年1月1日举办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招才引智专场诚意揽才受热捧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灾后重建看变化·复工复产
圆满中秋
勇立潮头踏浪行
“发现海口之美”摄影大赛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兰机场T2值机柜台17日起调整
寻旧日时光 海口部分年轻人热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衬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乐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腾烟火气 夜间消费活力足
海口:长假不停歇 工地建设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过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赛(精英赛)活力开赛
海口天空之山驿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寻玉兔 共庆海口最中秋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