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陶冶情操、荡涤灵魂、展现情怀、承载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文艺的繁荣兴盛,离不开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说:“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两年前的今天,文艺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群英荟萃、少长咸集,习近平总书记在大家发言后发表激动人心的重要讲话,为文艺的发展与繁荣设计顶层、指明方向、注入动力、提振士气。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艺发展和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激励着文艺战线和广大文艺工作者。
文艺,是人民的文艺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对文艺工作怀有深挚的情感,始终关怀文艺工作者,始终身体力行推动着文艺的繁荣与发展,将文艺放在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与文艺界人士共商文艺繁荣发展大计。这是继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时隔72年的又一个文艺盛会。
会上,习近平谈的最多的是人民,说得最动情的也是人民。
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要热爱人民。“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中国文艺的发展离不开人民,最终的发展目标也是服务人民。“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
2015年9月11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意见》指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本质上要“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创作方法上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重心上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
“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习近平常常提起的好友贾大山,就是这样一个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的文艺工作者,“他从来也没有把自己的命运与党和国家、人民的命运割裂开”、“他更没忘记一名作家的良知和责任。”习近平对他的深情悼念,不仅体现出总书记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尊重、信任和爱护,更表达了他对文艺工作的深切期待。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人民是一切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这是一切文艺创作的不二法则。
文艺,是外交的润滑剂
出访时,文艺即外交。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出访所到之处,最陶醉的是各国各民族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这充分体现了文艺的价值以及在对外交往中所起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引经据典是习近平的讲话风格。在外交场合发表重要讲话时,习近平不仅常以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元素提纲挈领、纵横捭阖,更数次通过外国优秀文学作品和伟大作家与外国友人拉近距离、彰显底蕴,积极展现中国的友好与开放。
2014年2月,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媒专访时被问“有哪些爱好”时,习近平表示“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接着便一口气列出了克雷洛夫、普希金、果戈里、车尔尼雪夫斯基等11个俄罗斯作家的名字。对于这些作家的熟识程度,习近平用“他们书中许多精彩章节和情节都记得很清楚”来形容。
对于文学大师与经典作品,习近平不仅记得很清楚,而且擅于运用。2015年9月出访美国期间,习近平在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发表演讲,不仅提到了电视剧《纸牌屋》等一系列美国文化的符号,更动情描述了他的一段海明威情结:“我第一次去古巴,专程去了海明威当年写《老人与海》的栈桥边。第二次去古巴,我去了海明威经常去的酒吧,点了海明威爱喝的朗姆酒配薄荷叶加冰块。”话音刚落,立即得到在场听众的热烈鼓掌回应,一下子拉近了宾主的距离。
“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习近平简单一句话就道出了文艺外交的奥秘所在。外交上常见的政治沟通、经济合作等重大议题面前,文化恰如一种神奇的催化剂,催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共享文化元素,积极释放“我们共享文明成果,我们有着相互理解的基础并且彼此尊重”的强烈信号,原本可能突兀艰难的话题,一下子就变得顺畅许多,在外交战线尤其是这样。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一带一路”作为人文精神烘托下的经济合作和开放发展同样彰显了文化的伟大力量,极大地凝聚了周边国家的情感共识,为不同文明互鉴共荣,各国人民相知相交、和平友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深化文化改革 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继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之后,中国极为重视的第四个自信。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权威阐释“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数个“更”字凸显了“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的地位。
增强文化自信,我们一直在路上。党的十八大为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吹响了新的号角,文化体制改革在中华大地全面开花: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型智库、推动媒体融合、改进文艺评奖、支持戏曲传承……
文化体制改革,要真正惠及人民群众。党的十八大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全面深化改革全局;2015年初,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对体系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在这些精神指引下,“文化民生”风生水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正在更广更深地惠及人民群众。
文化体制改革,要不忘精神文明建设。2015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很好回答了文化企业怎样能活得好、行得正、走得远,怎样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这一历史和时代课题。
“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习近平指出,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着眼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习近平深刻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
如今,我国文化改革和文化建设正呈现出一派崭新的格局和生机勃勃的气象,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势不可挡。
“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重要时刻,习近平的话再次坚定了中国人民向着梦想前行的信念和力量。(文/蔡纯琳)
相关链接:
习近平会见南非总统祖马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