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新德里一家小干果店已经支持使用手机扫码支付,图为柜台前张贴着Paytm二维码供顾客支付使用。记者 邹松摄
“到硅谷是去讲课,到中国是去学习”,面对本报记者的采访,维杰·沙尔玛显得自信而谦逊。这位印度版支付宝——Paytm公司总裁近两年是杭州的常客。在杭州,他相继获得了蚂蚁金服和阿里巴巴的两轮投资,正积极引进中国移动支付的技术与经验。在维杰看来,在中国杭州诞生的淘宝、支付宝等企业俨然已成为世界数字金融领域的样板,丰富的中国经验值得他们学习并加以推广。
发展动力——
金融服务体系尚不平衡
两年前,维杰创办的Paytm还是一个只能提供手机充值和简单电商服务的网站,如今Paytm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手机钱包,同时也是印度最大的移动支付平台,用户数超过1.4亿,市场估值超过50亿美元。
Paytm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印度不均衡的金融服务体系。维杰介绍称,目前印度市场上有2000万张信用卡、3亿张借记卡,但供这些卡使用的终端只有120万台。对人口超过12亿的印度来说,还有相当大一部分人是被排除在金融服务体系以外的,很多印度农村地区的民众都没有银行卡。与金融体系建设迟缓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印度智能手机市场的蓬勃发展,预计未来5年印度智能手机用户将达到10亿。
“我们就是要做印度最大的移动支付平台”,维杰说,随着Paytm功能的不断扩展,印度人不仅能通过手机钱包购物和预定服务,还能在手机银行上存放他们的资金。外出务工的人们可以借助移动终端将钱转账给远方的家人。
如今Paytm已经在印度多地开花,打车、加油、看电影、订酒店等诸多服务已加入了移动支付的行列。不过在印度现金交易依旧占主流的当下,说服人们“扫码就能付款”并不容易。蚂蚁金服印度Paytm项目负责人陈彦说,无论是印度商户还是顾客对扫码支付都还比较陌生,这种支付方式对他们而言是新的体验。
合作升级——
中企带来的不只是资金
不仅是普通民众,做手机支付起家的Paytm一开始也对在中国大行其道的扫码支付将信将疑。2015年初,陈彦把Paytm公司高管悉数请到杭州,他们在杭州的大街小巷亲眼见证了扫码支付的便捷和普及。
创业模式和理念的契合使Paytm找到了中国样板,而中国支付宝也看准了潜力巨大的印度市场。支付宝的母公司蚂蚁金服和阿里巴巴先后向Paytm注资6.8亿美元,还组建了一支约20人的跨部门团队每周飞往Paytm总部,从系统架构改造、到风控体系搭建、再到数据能力建设,全方位帮助Paytm提升平台能力。
在系统架构方面,Paytm平台的日处理量在百万级别,而中国支付宝每秒最高能处理8.5万单;在风控体系方面,只有十几条规则的印度“支付宝”近乎处于“裸奔”状态,面对日益增多的网络欺诈,平台运营将十分棘手;在支付场景设计方面,中国支付宝10多年的经验就是对Paytm的最大支持。在四五千名Paytm员工看来,中国的移动支付平台已经是世界顶尖级,跟中国同行学习真的“很酷”。
通过大半年的探索与磨合,印度“支付宝”不仅变得品类丰富,系统承载与抗风险能力也大大提升。正如蚂蚁金服印度项目支援团队所预料的,尽管当地民众的支付习惯还有待培养,但今天的Paytm就像当年的支付宝,两者的共性远远大于差异。
普惠于民——
金融体系创新是必由之路
和支付宝的发展轨迹一样,Paytm的未来不仅局限于手机钱包,开拓手机银行、借助移动终端将印度更广大地区的民众纳入金融体系正是他们下一阶段的目标。印度工业联合会产业政策部主任达内什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Paytm是印度首批获准开设支付银行业务的唯一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这说明政府支持并看重印度在这一领域的发展。”他还分析说,由于向民众派发银行卡的效率低、银行体系在农村拓展速度慢,印度实现普惠金融目标的最佳途径是依靠移动互联网,而中国企业恰恰在这方面很擅长,中印双方一拍即合。
普惠金融的理念最早来源于孟加拉乡村银行总裁尤纳斯,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获取金融服务的权利。广大发展中国家要实现这一目标,金融体系创新是必由之路。中印两国在金融领域创新性的合作,特别是在利用数字化便利让金融服务普惠于民方面,可以说潜力巨大。
印度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查研·托马斯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在数字金融体系创新方面,中国无疑走在世界前列,中国的经验证明,发展中国家可以借助互联网实现金融领域的跨越式发展。”查研教授还强调,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标准在印度的实践非常重要,两个国家巨大的人口基数与市场潜力将助推这一事业走向更高阶段;支付宝和Paytm的深度合作意味着中印互联网金融体系的打通。
(记者 邹松)
相关链接:
印度和俄罗斯签署一系列国防和能源合作协议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