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亭,这些遍布在城市街头巷尾的“小绿屋”,看似不起眼,却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生活品质”,它是城市文明的一扇窗口、书香社会的一个标志,蕴含着几代人的集体记忆,承载着一个城市市民的文化情感。然而,在不知不觉中,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手机、平板电脑,以及各种各样的移动客户端,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得到最新资讯,快餐文化悄悄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和生活方式。报刊亭的功能在某种程度上正在消退,社会经济效益也逐年下降。曾经作为城市风景的报刊亭,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在人们阅读习惯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它未来的命运会怎样?今后该何去何从?
现状调查
老化严重,报刊亭何去何从
海口市报刊亭最早设置可追溯到1988年,部分已有二十年的使用时间。设置久远,样式陈旧,亭体破损,随着电子、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从纸质媒体到电子屏幕,从实体书店到虚拟网站,信息获取的方式越来越便利,浮光掠影,浅尝辄止,阅读已变得越来越轻巧,作为曾经城市公共文化的重要载体,报刊亭似乎很难留住市民匆匆而过的脚步。近两年,由于报刊零售量不断下滑,加之城市建设和规划等因素的影响,报刊亭的“拆除声”不时响起。“现在城市已经拆除了很多的报刊亭了,很多退休老干部和孩子都喜欢来报刊亭买东西,我们希望可以将这种文化窗口保留下来。”位于二十五小学门口的刘云深经营这家报刊亭已经有10年之久。但是由于报刊亭年久失修,老化的痕迹已是日渐明显,面临拆除的风险已是越来越大。
据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海口市区内原有各种亭类共计517个,大多分布在城市公交站旁边,目前将近70个已被拆除。
“以前上下班途中,买一份报纸读一读,曾是许多人的习惯,如今类似这样的习惯和景象,似乎只能出现在回忆中。”家住海府路的市民陈先生回忆。十年前,报刊亭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因为在他家楼下就坐落着一个绿色的报刊亭,虽然这家报刊亭换了很多经营者,但是每一期的《读者》他是必定要去买的。可现在,他几乎不去报刊亭买杂志了,“现在网络那么发达,大家都去上网看新闻了,省时省钱,自从有了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很多杂志都可以免费下载。”
今年60岁的王阿姨,是报刊亭发展演变的见证者,前不久刚从高校退休,比起手机和电子书,王阿姨更喜欢纸质媒体。“我每天读书看报,这个习惯坚持了几十年了,老伴也喜欢看报,遇到自己喜欢的内容还会剪下来收集,文学的、生活的、历史的,每一类剪报都有相应的册子归类,时常翻翻,感觉很有收获。”说起记忆里的报刊亭,王阿姨兴致颇高,十几年前报刊亭曾是一道靓丽而又红火的城市风景线。那时茶余饭后,人们总会到报刊亭里挑选心仪的报纸和杂志,小小的报刊亭常常挤满了来来往往的行人。经过报刊亭时,很多人都不由地停下脚步,往里面瞄上几眼,时间久了,常常相遇于报刊亭购买书刊的人们就成了志同道合的“报友”,大家拿着报纸相互交流最近的热门话题,有时还拉拉家常,那样的记忆温暖而又美好。如今,作为城市文化窗口的报刊亭身影却渐渐被大城市的信息化和互联网时代所淹没。市政市容委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城市文化窗口的‘去’处如何,是当今城市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举步维艰,经营者纷纷转行
清晨7时,钟淑秦打开报刊亭的卷帘门,开始整理摆放报刊,打扫周围的卫生,准备一天的经营。放眼望去,在不足4平方米报刊亭内,不仅摆放着各类报刊杂志,售货栏上还放着各种饮料、小吃、香烟、电话充值卡等,门口还放着多种儿童玩具和生活用品,俨然一个小型杂货铺。这基本就是目前海口市大部分报刊亭的面貌——报刊亭兼小卖店。
钟淑秦指着报刊亭里摆放的一摞《读者》说:“你看看,这两个星期连十本都没卖出去,换成以前,两个星期至少要卖出上百本。如果平常不卖点其他商品,光靠销售报纸和杂志的收入,根本赚不了钱。”
在解放西公交车站旁的一家报刊亭,今年43岁的王敏已经营了12年。“现在报刊生意不好做啦,有些杂志也不敢多进,很多过期报刊只能降价处理,有时候还得砸在自己手里。不只是报刊销售不景气,这两年因为网上充值的便利,就连手机充值卡这种业务也受到影响。”在记者采访的半小时内,王敏接待的都是来买饮料、口香糖的顾客。直到下午4点多,才有位顾客过来买了本《探索发现》。“卖一本就少一本,否则我只能做赔本买卖了。”
在海口各大报刊亭,这不只是王敏一人所遭遇的尴尬和无奈。
记者走访海口市区10多个报刊亭,除了东湖、龙华路等特别热闹的几处地段外,其余经营状况大多不乐观。有的报刊亭门口甚至摆起了烤香肠、日用品等各色小摊。一位经营者说,这也是无奈之举。现在报纸杂志的销量锐减,买报刊阅读的大多局限于中老年人群和中小学生,报刊亭的效益大不如前。为了维持正常运营,报刊亭只能开展副业,有的报刊亭甚至打算开展卖早餐的业务以增加收入。
不少报刊亭经营业主反映,他们早上六七点钟开张,一直要忙到晚上九、十点钟,一天10多个小时守着,一年辛苦下来,夏季每月收入能达3000-4000元左右,冬季收入只能达到1500-2000元左右。“这两年的生意比前些年差太多,基本上大家都是维持生计。”今年65岁的朱先生是海口市区入行最早的报刊亭经营者之一,经营报刊亭已有20多年。他说,现在经营报刊亭生存之路举步维艰,目前在这个行业里像他这样还在坚持的人已经很少了,不少人已经转行。
发展对策
智能书报亭可缴水电费
单体设计方案征求市民意见
最近,“文化窗口”新出路的问题得到了城市管理部门的关注。记者从市政市容委了解到,在海口市新的亭类布点规划方案中,凡是占用公共资源设置的亭类,将结合智慧城市的建设,打造成多功能综合服务亭,即亭子本身不仅具备报刊销售功能,还需兼容自行车租赁、查询、缴费、售票、金融服务、免费wifi等计算机终端服务功能,为老百姓提供便利,提高民生服务水平。通过整合功能设计,满足群众对亭类设置的需求,减少设置数量,杜绝城市空间资源浪费。
为了真正做到将文化窗口还于民,打造一条报刊亭的新“出路”,下一步海口市将组织对保留下来的报刊亭统一升级改造。目前社会各界群策群力,为报刊亭找出路:海口市已征集了六套报亭单体设计方案,这六套设计方案中除了现有的报刊售卖功能外,还提供取款、缴费、查询、售票等计算机终端功能,但每个方案又各有特色。
椰树主题本土设计师显神通
设计师夏磊为报刊亭推出了一套“光合椰叶”的设计方案,该方案选用椰叶为元素,采用实木与绿色搭配,结合人机工程学设置了可收纳式游客临时休闲椅,还增设了废旧电池回收箱。他说,“海南的自然风貌是非常好的,包括空气质量、绿化、海洋,是旅游非常好的目的地。此外,椰子树是热带城市的一个标志,且海口又被称为椰城。
“椰城织梦”的方案也是夏磊设计的,外形像个大草帽,椭圆形的顶盖能为市民遮阳挡雨,亭体为椭圆柱形,右边是智能电话亭,这个智能电话亭还装有SOS报警按键一键联通110报警台。夏磊说,“海南的夏季多数是雨季。既然有这么多个亭子,不如把它作为临时躲雨的空间。把顶盖加大,远看过去像个草帽,既能为人们遮阳避雨,又不失美观。”
邮政绿变棕色调回归报亭本质
融合传统邮政元素进行升级设计的“海之岛”,一改以往的邮政绿,以棕色为主色调,亭子顶部与中国传统元素相结合。海南省报刊发行局运行保障中心主任高武凯介绍,“在充分考虑城市美观和城市发展的需求、功能扩展方面,以及公共服务快捷、便利的需求,在功能和外观上做了相互间的取舍,达到造型与功能最大限度的匹配和最大限度的可行性。在功能上,它可以缴纳水电费、燃气费、有线电视、移动、联通、电信等通讯运营商的费用,还可以购买机票等,对于市民来说是很方便的。”
“海岛风”的设计师林心宝可谓费尽心思:采用水泥浇模打造的贝壳风格顶盖,亭子底层基座则用火山岩作为原材料进行装饰,从整体外观上呈现海岛风情。林心宝称,印象中的报刊亭就只能买水、买吃的,很容易被人们淡忘,失去其重要的意义。他想赋予它一个新的存在意义:从市民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出发,以人工智能为主体,让大家在报刊亭里能够得到更多的体验服务,例如公交充值卡、水电费缴纳,以及银行转账、医院挂号、旅游景点门票购买、汽车票、火车票、飞机票的购买功能。在为市民提供便利生活的同时,海口作为旅游城市,每天都会迎来世界各地的游客,因此,我们还专门为游客设计了地图查询机的功能,游客可以书报亭为圆心展开搜索,查询附近的交通路线、酒店住宿、特色小吃,甚至是旅游景点,完善我们的数据库,阅读书籍,回归到报刊亭最初的本质。
在报刊亭的“新出路上”,外省专家也纷纷献计。而目前,海口市政市容委正通过网络形式进行“海口市智能书报亭单体设计方案”公开投票活动,征求市民意见,让崭新形象的报刊设施成为海口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窗口。
相关链接:
海口报刊亭有新“出路” 将提供取款缴费等功能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