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9日,法制日报社主办的中国公司治理高峰论坛暨第五届中国公司法务年会在南京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经济学家、法律专家齐聚本次会议,共商新形势下中国法制化建设道路。会上以“金融电信诈骗治理”为主题的圆桌会议,更是吸引了与会代表的眼球及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与会大咖从各自角度对金融电信诈骗的滋生原因、治理对策进行了激烈争论。
   
 您当前的位置 : 社会新闻>

各界大咖斥金融电信诈骗 有效治理需重典正本源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16-10-30 16:09

  2016年10月29日,法制日报社主办的中国公司治理高峰论坛暨第五届中国公司法务年会在南京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经济学家、法律专家齐聚本次会议,共商新形势下中国法制化建设道路。会上以“金融电信诈骗治理”为主题的圆桌会议,更是吸引了与会代表的眼球及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与会大咖从各自角度对金融电信诈骗的滋生原因、治理对策进行了激烈争论。

  随着我国金融、通信业的快速发展,借助于手机、固定电话、网络等通信工具,金融电信诈骗犯罪在中国不断蔓延。

  2016年8月19日,一则山东准大学生遭遇福建籍犯罪嫌疑人金融电信诈骗猝死家中的新闻将“金融电信诈骗”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9月12日,河南许昌警方破获一起涉案金额高达1500万,受骗群众5万人之多的特大金融电信诈骗案又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近期最高人民检察院权威人士指出,对于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金融电信诈骗犯罪案件,一定要快捕快诉,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

  金融电信诈骗为何屡禁不止

  金融电信诈骗犯罪严重侵害了人民群众利益,破坏社会诚信,影响人民生活安宁,给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极大隐患,相关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予以打击。

  9月23日,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郭声琨在国务院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中指出,自去年10月国务院在全国范围内启动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以来,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今年1至8月,全国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7.1万起,同比上升2.4倍;查处违法犯罪人员3.8万名,同比上升2.5倍;收缴赃款赃物折合人民币16.5亿元,为群众避免损失36.4亿元。

  虽然打击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高发势头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颇有春风吹又生之势,与会嘉宾从多维度对其久治不愈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探讨。

  三德健康产业控股集团董事长、医购贷创始人卓德兴认为这与一些人相对畸形的价值观念密不可分。根据公安机关所了解到的信息,参与诈骗的部分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长期奉行“金钱至上”的行事准则,把诈骗当作一种职业和谋生的出路,逐渐形成了“以诈骗不到钱为耻”的扭曲价值观。

  “极少数人法律意识的淡薄,也是金融电信诈骗频发的重要原因。”中国金融教育在线总裁马卫东则认为,诈骗者在实施诈骗行为时并不关心受害者到底是谁、遭遇了哪些变故,其明确表示诈骗的唯一目的就是获取金钱,他们轻视诈骗罪的危害性、漠视诈骗对象,犯罪后善于自我消解,都与其法律意识严重缺乏紧密相关。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网络空间安全与法治协、创中心联席秘书长、教授杜彦辉表示,近年来金融电信诈骗案件花样翻新,迷惑性、隐蔽性、欺骗性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其辨识度下降,公安部门对其侦查难度进一步加大是其在严打之下还高频滋生的重要原因。从诈骗借口来讲,由最原始的中奖诈骗、虚假消费信息发展到绑架、勒索、电话欠费、汽车退税等等;从诈骗手段来看,从原始的群发短信到如今的使用任意显号软件、VOIP电话、显号电台等高技术手段;从反侦察能力来说,金融电信诈骗犯罪团伙现阶段一般采取远程、非接触式诈骗,犯罪团伙内部组织严密,分工明确,采取企业化运作,并且下一道程序对上一道程序毫不知情,以上都给公安机关的打击带来很大的困难。

  “总财贷”创始人严玉帅从第三方角度指出,现阶段司法对金融电信诈骗陷入震慑不足困境也促使其案发频率居高不下。由于我国刑法中没有专门规定金融电信诈骗犯罪,只能结合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普通诈骗犯罪的刑法条文进行定罪及处罚,但在有些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实施金融电信诈骗时,存在着用伪造身份证开办银行帐户、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等行为,这些手段行为是否同时涉嫌其他犯罪,是否需要数罪并罚,值得探讨。

  治理金融电信诈骗需重典正本源

  金融电信诈骗犯罪导致我国大量居民遭受经济损失,对建设和谐社会极为不利,如何对其进行有效治理成为本次圆桌会议的讨论议题之一。卓德兴认为,治理金融电信诈骗需从培养民众正确价值取向入手。在宏观层面,经济建设要与文化建设“并驾齐驱”,发挥两者的互动功能;在基层层面,要有意识地保存和继承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实践中培养正确价值观。

  闫海峰指出要加强民众安全教育,提高民众反诈骗意识及能力。金融电信诈骗受害者大部分没有风险防范意识,缺乏反金融电信诈骗教育,因此社会民众要对照今年年初公安部发布的48种常见金融电信诈骗犯罪案件,明确金融电信诈骗形式,提高金融电信诈骗防范意识。

  詹惠妹则认为要加大电信部门的安全防控力度。电信部门要加强对违法短信、不明来源的电话及违法网站的监管,对群发量巨大的短信内容进行过滤检查,通过屏蔽等技术切断违法短信、网站传播渠道,从源头上遏制。

  马卫东说,金融部门也要认识到自身在本次专项治理活动中的责任所在,具体而言,金融部门要加强对交易异常的银行帐户监管,以及存取款环节、特别是自动取款机的录像监控设备的维护。

  杜彦辉认为,公安部门应建立电信诈骗大数据平台,对电信诈骗案件进行大数据分析,发现电信诈骗发生发展规律,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主动预防和精确打击。对电信诈骗电话进行监控、监听,通过拨打频率、关键词分析等技术手段自动识别电信诈骗电话。

  严玉帅提出,纵观金融电信诈骗案件,诈骗者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进行诈骗的时候,能准确说出被骗人的个人信息。因此,相关部门应对个人信息泄露引起高度重视,尽快实施系列处罚细则,保障公民个人信息的安全。

  江苏互联网金融协会秘书长陆岷峰总结指出,金融电信诈骗犯罪链条长、涉案人员多,要想根治必须多管齐下,除了要提升全民道德修养、增加全民防范意识、通过技术手段防范诈骗外,治理金融电信诈骗更需重典正本源。第一,完善相关法律体系。诈骗罪的危害范围广,涉案金额大,但在量刑上相对较轻。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然而相对于抢劫罪来说,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诈骗罪与抢劫罪所造成的社会危害程度相当,但是两者法律处罚力度却相差甚远,因此需要加大对诈骗罪的量刑力度,从司法层面震慑金融电信诈骗行为。第二,加大执法力度。法律效用的发挥需要执法部门的严格执行,公安部门应利用相关信息技术手段创新,突破经侦难点,让金融电信诈骗无处藏身,从执法层面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相关犯罪者。第三,公安部门、电信企业、银行部门应该按照9月23日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关于防范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通告》要求,对照相关条例,明确自身职责,落实相关责任主体。总而言之,对于金融电信诈骗治理需各部门通力合作,在全国构建一张有效应对金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大网,最终还我国电信网络空间一片蓝天。(记者辛红通讯员吴建平 陆顺)

 

 

相关链接:

陕西公安破获一“重金求子”电信诈骗团伙
电信诈骗仍处“高发期” 平均5.4天就有一人受骗
陕西警方打掉“重金求子”电信诈骗团伙 抓获嫌犯6人
检察官解析:“最严”手机实名制能否终结电信诈骗

 

相关链接:
检察官解析:“最严”手机实名制能否终结电信诈骗
陕西警方打掉“重金求子”电信诈骗团伙 抓获嫌犯6人
电信诈骗仍处“高发期” 平均5.4天就有一人受骗
陕西公安破获一“重金求子”电信诈骗团伙
[来源:法制网] [作者:辛红] [编辑:陈晓丹]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日报海口网入驻“新京号”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多彩节目,点亮缤纷假期!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新年音乐会将于2024年1月1日举办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招才引智专场诚意揽才受热捧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灾后重建看变化·复工复产
圆满中秋
勇立潮头踏浪行
“发现海口之美”摄影大赛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兰机场T2值机柜台17日起调整
寻旧日时光 海口部分年轻人热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衬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乐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腾烟火气 夜间消费活力足
海口:长假不停歇 工地建设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过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赛(精英赛)活力开赛
海口天空之山驿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寻玉兔 共庆海口最中秋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