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外汇管理局昨日晚间公布三季度国际收支平衡表初步数。数据显示,2016年三季度,我国经常账户顺差4744亿元人民币,资本和金融账户(含当季净误差与遗漏,下同)逆差4744亿元人民币,其中,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含当季净误差与遗漏,下同)逆差13816亿元人民币,储备资产减少9085亿元人民币。
尽管初步数不包括净误差与遗漏项,但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逆差较今年前两个季度和去年同期都有明显扩大。对此,人民金融专访业内权威专家对数据进行解读。
积极配置对外资产三季度非储金融账户逆差扩大
专家认为,近年来,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对外直接投资增加。在此基础上,受短期市场情绪等因素影响,市场主体加大了对外资产配置,形成了资金流出。此外,三季度正值留学、出境旅游的高峰期,居民购汇需求大幅增加,对储备资产造成一定消耗。总体而言,数据反映的我国国际收支情况在正常合理的范围内。
中金所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赵庆明指出,今年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是非储备性质的金融项下逆差扩大的主要原因。
首先,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不断加大。事实上近年来,在“走出去”、“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一直在不断加大,已经超过了利用外资。今年,发改委提出与“一带一路”国家开展产能合作,使得这一倡议进一步深化,鼓励了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据商务部数据,前三季度我国对外直接投资8827.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3.7%,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这一部分就形成了资本流出。
其次,企业加快了境外贷款的还款。在前几年,由于境外资金价格低、人民币处于单边升值阶段,许多境内企业向境外贷款。但从去年末开始,境外贷款进入还款高峰期,再加上形势发生变化,许多企业加快了还款的节奏,这部分又造成了资金流出。
此外,今年“沪港通”整体上“北水南流”的程度要大于“南水北流”,QDII额度下对外投资的量也在加大,这都反映了境内对外配置的需求,属正常现象。
外汇管理局新闻发言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亦表示,13816亿元人民币的逆差扩主要是境内主体积极配置对外资产,并提供了相关数据。具体来看,对外资产方面,对外直接投资资产净增加550亿美元,环比收窄14%;据不完全统计,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港股通等对外证券投资净增加超300亿美元,对外贷款净增加超400亿美元。
另外,三季度正值海外留学和跨境旅游的高峰,这在经常项目的服务项下也有所反映。三季度服务贸易逆差较二季度扩大27%,这部分购汇需求的大幅增加,造成了储备资产一定程度的下降。
市场不应只看“利空”不看“利好” 更无须恐慌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对人民币汇率非理性的看空预期影响了部分市场主体情绪,经过自我强化,自我实现,对资本跨境流动造成了实质影响,有必要及时澄清、纠正。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管涛指出短期人民币汇率主要受到市场情绪的影响。由于去年我国股市出现大幅回调,市场信心还在修复之中,进而也影响到对人民币的预期,一些市场主体会选择性地相信“利空”消息,而忽略“利好”消息。
事实上,从中国人民银行和外汇局公布的数据看,境内主体在配置海外资产的同时,境外机构也在增加对人民币资产的配置。尤其在人民币正式加入SDR货币篮子后,人民币国际化的地位获得了国际组织的认可,进一步释放了潜在需求。与此同时,三季度我国经常项目项下净流入4744亿人民币。在“有进有出”的情况下,国际收支平衡存在扎实的基础。
“如果市场能充分认识到两面的因素,就不会因为恐慌而抛售人民币,我国跨境资本也会形成有序的双向流动。”管涛说。
他还指出,当前,我国的资本外流压力远没有部分人鼓吹的那么严重,也远不到亚洲金融危机时的水平。“我们不能听别人怎么说,更要看他们怎么做。”他以香港市场为例,如果外资看空中国,在我国大陆上存在资本账户管制的情况下,外资一定会做空港币。而事实是,港币现在仍在7.75-7.76之间,处于香港金管局认定的7.75-7.80的强方保证范围内(港币跌出这个范围,香港金管局必须介入干预汇率),这说明境外机构并没有过分看空人民币。
从公布的数据亦可看出,我国长期投资环境对外资仍具有吸引力。三季度,对外负债方面,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净增加236亿美元。同时,随着企业去杠杆化告一段落,证券投资和贷款负债项下净流入也有所恢复,如境外机构购买境内股票和债券净流入超400亿美元。
从长期来看,一个货币的强势与否,要看经济基本面。赵庆明指出,尽管我国当前存在经济增速下行的压力,但是整体仍处于中高速水平,且近月来,包括工业企业利润、消费、PMI等经济指标都在向好,不存在对中国经济悲观的充足理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今年两次上调对我国经济增速的预期,也充分显示了国际社会对我国经济的信心。
“我在接受一些境外媒体采访时,对方也谈到,经过一年多的跟踪动态评估后,他们觉得中国经济‘硬着陆’风险已大大降低。”管涛说。
相关链接:
汇市波动股市平稳 “资产荒”催动投资变局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