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孟绍群
合议庭法官问:“这个煤矿在1998年至2002年期间有没有经营?”被上诉人双手一摊道:“没有经营,那个时候煤矿还没有打井呢。”上诉人挥舞着右手说:“绝对有经营,那时已经有大车到煤矿拉煤卖了……”
11月2日上午10时许,一起合伙协议纠纷案正在最高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不需要赶到最高法申请旁听,只需要点开中国庭审公开网,庭审直播便映入眼帘,声音、画面清晰连贯。
这只是人民法院不断推进司法公开的一个缩影。
最高人民法院有关负责人4日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全国法院以司法改革为动力,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全面深化司法公开,着力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促进了司法公正,提升了司法公信力。
从被动公开到主动公开
当日新增18024篇,文书总量22497064篇,访问总量超33.8亿人次。这是记者11月2日上午在中国裁判文书网看到的一组数据。数字每隔几秒钟便更新一次,持续增长。
开通于2013年7月的中国裁判文书网,如今已发展成为全球体量最大、最有影响的裁判文书网。公开的裁判文书涵盖中文以及蒙、藏、维、朝鲜、哈萨克等6种语言,来自海外的访问量超8亿人次,覆盖200余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评价说:“裁判文书公开后,受到社会公众和法学专家学者的审阅、评判和监督,有利于促进法院裁判文书和法官审判水平的不断提高,增强裁判文书的说理性,提升司法公信力。”
曾几何时,司法对普通群众而言具有神秘感、距离感,一些法院对司法工作遮遮掩掩。推进司法公正、树立司法权威,必须打破这种神秘感,让群众了解司法,进而理解司法、认可司法。
为此,最高法加强顶层设计,做好统筹协调,指导各级法院切实增强主动公开意识,大力推进阳光司法,努力让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从中国裁判文书网开始,中国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中国庭审公开网,全国法院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信息网,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等一批司法公开平台相继上线,司法公开全面提速。
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开通后,截至今年10月16日,累计公布执行信息4487万条;建立完善网络查控系统,连通3000余家金融机构,对各种财产形式“一网打尽”;累计发布失信被执行人信息544万例,采取信用惩戒措施674万人次,51万名失信被执行人慑于信用惩戒主动履行义务。
全国法院普遍建立健全新闻发布制度,四川法院形成“一个主题发布、系列案例通报、一场公开庭审、一位优秀法官、一条法律解读”的新闻发布组合拳,去年全省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266次,发布案(事)例2100余例。敞开大门举行开放日活动,浙江全省法院近年来组织“公众开放日”活动2067次,6万余名社会各界人士零距离接触司法工作。
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各地法院大力加强网上公开。最高法开通微博、微信和新闻客户端,建成“全国法院微博发布厅”,全国3200余家法院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及时向社会公开审判执行信息。目前,全国90%以上的法院开通门户网站,便于人民群众了解司法、参与司法、监督司法。
从选择性公开到全面公开
今年5月底,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发布刑事裁定书,对国美创始人黄光裕减去有期徒刑11个月。由于法院及时公开黄光裕减刑案,从立案公告到裁判文书均发布至互联网上,社会舆论普遍对黄光裕减刑不持异议,对法院公开透明的做法表示赞赏。
曾经,“以权赎身”“提钱出狱”现象时有发生。在推进司法公开时,一些地方对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工作予以回避。最高法于去年2月开通全国法院减假暂信息网,明确减假暂案件立案后一律向社会公示,职务犯罪等三类罪犯减假案件一律公开开庭审理等“五个一律”。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顾永忠分析说:“司法机关对黄光裕等社会关注度高的案件严格执行减假暂相关规定,全程公开透明,不仅满足了群众的知情权,也避免了暗箱操作,维护了司法公正。”
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近年来,最高法引导各地法院将司法公开覆盖至审判执行工作各领域、各环节,明确严禁在法律规定之外设置任何障碍,确保向社会公开一切依法应当公开的内容。
庭审是法院最重要的司法活动。各级法院严格执行公开审判制度,提前公示开庭信息,落实庭审旁听,对群众关注、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参与旁听。同时,强化科技法庭应用,以视频、音频、图文等方式公开庭审过程,大力推进庭审网络直播。
最高法自今年7月1日起所有公开开庭的案件全部网上直播。截至今年10月16日,全国各级法院通过互联网直播庭审43.2万件,点击量11.3亿人次。
“为什么不立案?”以前,群众对一些法院不立案又不说明理由的做法颇有怨言。现在,法院全面推进立案公开,全面实行立案登记制,对依法应当受理的案件,坚持有案必立、有诉必理,当场登记立案率超过95%。对不符合立案条件的,及时做好释明工作,让当事人明明白白行使诉权。
“为什么这样判?”以前,一些群众因不认可法院判决又得不到回应而心生不满。现在,法院全面推进裁判标准公开,最高法司法解释和重要规范性文件及时向社会发布;全面推进裁判理由公开,深化裁判文书说理改革,探索审后说理释法,让当事人输赢都服气。
从信息型公开到服务型公开
“现在案件由谁来办、进展到什么程度,网上都能查到。心里有底,不用到处找人打听了。”在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人民法院,一位李姓当事人将身份证放在该院诉讼服务中心的信息查询系统上,案件名称、办案进度、庭审人员等均在屏幕上显示了出来。
像这样的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如今已遍地开花。各地法院构建以诉讼服务大厅、诉讼服务网、移动客户端、12368热线为主要内容的立体化诉讼服务网络,积极为当事人提供一站式、综合性、低成本的诉讼服务,让信息多跑腿、让群众少跑路。
为方便当事人参与诉讼,最高法院开通中国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自案件受理之日起,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可以凭有效证件号码,随时登录查询、下载有关案件流程信息,及时了解案件进展。截至今年10月16日,各级法院共公开审判流程信息25.5亿项,推送短信3473.6万条。
遭遇司法不公,很多群众赶到上级法院乃至最高法进行申诉信访,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最高法于2014年分别开通网上申诉信访平台和远程视频接访系统,目前,已有各地群众近万人次通过远程视频接访系统面对面向最高法院法官反映问题,有效减轻诉累。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依托互联网开通全国首家律师服务平台,整合网上立案、网上阅卷、案件查询、电子送达、联系法官等多种功能,极大地方便了律师执业。
以公开促公正,规范了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推动审判质量效率不断提高。2013年至2015年,全国法院共受理案件4625.5万件,审执结案件4345.7万件,审限内结案率均在98%以上,一审服判息诉率均在89%以上。(本报记者 周斌)
相关链接:
物业收的广告费哪去了?海口法院支持小区业主查询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