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长征五号全箭从技术区推出,平稳地行走在转运轨道上时,副总设计师杨虎军仰起头望向整流罩上那面鲜艳的国旗。心中掀起的无数感慨,化作对火箭深情的凝神一望。十年磨砺,从正式立项开始甚至更早,他就将全部身心都交给了长征五号。十载春秋,当初那个神采飞扬的青年,鬓角已经悄悄爬上了白霜。
入行即是“总体”人
入行即是“总体”人,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总体部十一室六组,全称是“总体部运载火箭总体设计室总体工程组”。这一连串的“总体”昭示着这个工程组在火箭设计和研制中的地位。而初来航天的杨虎军,正是作为自培研究生,到六组进行学习并参加工作的。或许这个机缘巧合曾经令他感到困惑,上来就要站在很高的角度思考问题,必须具备各个专业的技术知识才行啊。
初来乍到的他并没有向困难低头,而是迎难而上,对所有专业的基础知识疯狂的补课。白天遇到设计中的问题抓住老专家问个不停,晚上独自挑灯夜战学习那些他从未涉猎过的课程,不需要他参加的会议有精力他一定会去旁听,稍微一有空就跑去加工车间或试验现场。就是这样日复一日的努力,才成就今天这个样样精通的杨副总。经常有人困惑:“杨副总怎么什么都懂啊?”“杨总可真是忽悠不住他。”他的“什么都懂”背后是多少个日日夜夜和多少本翻烂的笔记啊。在总体部读书和工作的这段经历,让他从一开始就拥有了一个全局的视角和火箭百科全书的储备,使得如今的杨副总面对各个系统、各种单机的问题,都能一下子抓住要领、切中要害、处理果断,不需多说什么,无需动员什么,过硬的技术和丰富的理论令所有人由衷信服。
为人低调重实干
杨虎军是个十分低调并且注重实干的人。平日里没有过多的话语,发言时只谈核心问题,接受采访只介绍火箭不介绍自己,微信朋友圈里总是默默给同事和下属点赞。但是,在试验现场总能看到他的身影,在总装厂房总能听到他的声音。长征五号作为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的运载火箭,从初样开始经历不计其数的地面试验,特别是以助推器分离、全箭模态试验为代表的大型地面试验,往往长达数月甚至跨年。这一次次的考验多由杨虎军副总师负责主持具体的策划和实施工作,一个方案大纲可能开会讨论十几次,一个试验边界可能调动十余家单位。
面对复杂庞大的工程,杨虎军都是深入到系统和单机中间,脚踏实地的指挥调度,了解第一手材料,第一时间作出判断。在长征五号Y1火箭的总装测试期间,杨副总连续驻守天津车间两个月,每天下到现场督导工作。大至全箭的测试流程、小到某个零件的安装工艺,他事必躬亲,只要有问题他都要和一线工作人员一起讨论。有些单机单位的人员不认识他,但当得知刚刚与他讨论技术问题的竟然是副总师时总是十分惊奇。是的,时钟已经指向下班的时刻,那个身穿白大褂的消瘦身影还在一群年轻人当中忙碌着。正是这种朴实无华、深入实际的作风,让很多人无条件地信赖他,因为杨副总说的肯定是亲眼看到、亲自干过的。
具有工匠精神的设计师
火箭总体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往往面对选择、权衡、择优的问题。实际情况没法尽如人意的时候,如何给火箭一个最佳的选择,方案之间如何取舍,是最能体现总体设计水平的。杨虎军副总师在平衡火箭各项性能、各方面保障上可谓艺术家。一本书总是从薄读到厚再读到薄,方为吃透。杨虎军对总体问题的认识大抵也是如此,只有对每个系统庖丁解牛过,才能在脑海中游刃有余的展现出整个火箭的脉络,这个过程无疑充满了艰辛、孤寂和快乐。
很多次,在走廊里、电梯间、会议室,我看到他长长地呼出一口气,那是他在思索一个难题?还是他太过劳累的表现?但是,当他看到我们这样的年轻人向他走过来时,略显疲惫的面容立刻又换上了微笑。杨虎军对自己十分严苛,对我们新人却足够宽容。他常说不怕慢就怕站,他允许我们犯错误,也鼓励我们打破常规。也许是在年轻人身上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也许是一路走来才知道什么样的道路更适合成长……
如今,杨虎军和团队已经站在了这个亿万观众瞩目的舞台,也许你还没有从转播画面中找到他的身影,但他的梦想已经随着长征五号一起完美地腾飞了。一个大写的实干家,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副总设计师,用他的努力付出和赤子情怀,带给火箭、带给整个团队以力量和信心。
相关链接:
山海相送 “长五”飞天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侧记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