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能骗到手,什么钱都敢骗,这是一些基层干部的习惯性冲动。在构建制度和激活制度的同时,也应该提高其违法犯罪的成本。
一些基层干部与村民勾结,3年内套取国家征地拆迁补偿金高达2000万;一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就“放倒”18名工作人员,涉及村组、社区、街道办和拆迁办……近来,四川查处了多起基层干部套取征地拆迁补偿款案件。
无论虚增征地拆迁面积炮制地块,还是谎报拆迁户口信息虚报户数,如果没有工作人员的“助攻”,相关村民不可能得逞。当基层干部与拆迁户串通一气骗取高额补偿,那些基层干部无疑背叛了自身职责——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他们本是守门员,却不愿意守门,甚至故意将球踢进自家球门。故此,像套取2000万补偿金的怪事,也就并不奇怪了。
表面看,那些基层干部是被拉下了水,但从他们的贪婪举动看,更像是在畸形利益驱动下而主动为之。比如,某村原村支书杨某某伙同该村原副主任卢某某等人,利用协助拆迁的职务之便,制作虚假拆迁赔付资料虚列树木、竹林等地上附属物,套取补偿款30余万元。如此行为,毫无节操,有见财起意、不捞白不捞之嫌。
至于在某棚户区改造项目中,18名工作人员被一网打尽,难道是偶然?从村组到社区,从街道办到拆迁办,涉及部门如此之多,“沦陷”人员如此之众,足以说明在一些基层,骗取国家财产不是少数部门、少数人所为,而是较为普遍。换言之,只要有机可乘,他们便绝不放弃机会;只要有利可图,便不顾吃相地贪敛。由此须追问,这一现象是否暴露出制度性病灶?
一般来说,“蝇贪”问题频现有两个原因。一是制度缺失。具体到发生在四川的套取征地拆迁补偿款案件,正体现了这点。比如,在与拆迁户签订补偿协议前,调查表都是由工作人员暂时保管,篡改数据十分容易。有业内人士也称,当前各地征地拆迁补偿的政策规定还不完善,土地权属的确认、青苗或附着物的清点、补偿标准的确定等关键环节还存在盲区大、漏洞多等问题。不难理解,一旦监管制度有缺失、存漏洞,就相当于不设羊圈,为狼吃羊大开方便之门。
二是制度空转。对于工作人员来说,制度再缺失也不等于他们就该堂而皇之地骗取补偿款,毕竟这是违法犯罪。但他们之所以屡屡得逞,就在于他们有空子可钻,相应的监管制度已经失灵。如果在征地拆迁过程中,能够做到项目、审批、程序、标准、方案、兑现等一一公开,那些基层干部再处心积虑,恐怕也不会那么容易得逞。
其实,像这种骗取国家资金的恶劣行为,不只发生在四川一些地方,相关人员所骗取的也不只是补偿款。显然,只要能骗到手,什么钱都敢骗,这是一些基层干部的习惯性冲动。在构建制度和激活制度的同时,也应该提高其违法犯罪的成本,破除他们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坚决打掉他们“不骗白不骗,白骗谁不骗”的敛财依赖。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