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高翔
在我市“十三五”期间的11个整村推进村,每个村都多了一位“城里来的领导”——他们频繁出现在田间村头,为村民谋利益、办实事;他们吃透村情民情,花心思、下气力为村里引资金、上项目。对镇、村“两委”班子来说,他们带来了农村发展新思维,拉近了干群关系;对村民来说,他们带来了党和政府的关怀,更带来了脱贫致富的新希望。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第一书记”。
抓好党建强队伍
对于党员干部在农村建设中起的模范带头作用,多年从事农村基层工作的秀英区东山镇马坡村“第一书记”李桂海深有感触:“以前马坡村委会干部人心不齐,主要是党建思想上不到位,基层组织缺少活力和积极性,在开展工作中十分不得力,这更显得加强党风建设,改变党员干部精神面貌的重要性。”
李桂海从队伍建设入手,驻村之后,经常组织村党员干部开会,倾听大家的想法和意见,组织观看红色影片、重温红色故事等活动,还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来提高大家的工作积极性,用自己客观、实在的说话办事方式有效带动起了村里的党员干部,实现了工作作风的进一步转变。在台风“莎莉嘉”期间,由村党员干部和各社队小组长共同组成的马坡村抗风救灾工作小组发挥作用,积极开展各项抗风救灾工作,确保了村民的人身及财产安全,帮助受灾群众尽快恢复生产生活。
在我市各整村推进村,“第一书记”用实际行动进一步夯实了党组织阵地建设,为党组织服务发展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已逐步成为了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带头人”。在10月16日我市召开的“第一书记”工作会议上,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也对各“第一书记”在驻村过程中对改变农村基层党组织作风面貌、增强扶贫基层战斗堡垒战斗力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服务群众暖人心
听说相关单位和社会爱心人士要来村里开展扶贫活动,琼山区甲子镇琼星村“第一书记”杨年生赶紧忙活了起来,协调活动时间、组织村干部配合、张罗活动场地、通知贫困户和村民参与……
“健康体检、学习技术都是我们村民正需要的,这是真正为民、惠民的好事,我要尽可能的通知到所有村民,让大家能从中受益。”杨年生说。
11月初,一场由本报“暖心小站”发起的爱心下乡扶贫活动在甲子镇琼星村进行,多家爱心单位开展了义诊、体检、健康知识宣传,农技专家还给村文化室送来了实用的种养技术书籍。琼星村党支部书记陈明忠告诉记者,此次活动有效提升了村民的卫生健康观念,杨书记的到来加强了乡村同城市的交流。在杨年生的努力推动下,琼星村的惠民工程正在一件件的落地。
据悉,整村推进建设是我市“十三五”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重要部分,计划今年完成6个村的整村推进建设工作,剩下5个将在2017年完成。截至今年11月初,已投入2225.15万元用于48个村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工39个,剩余的预计本月底完成。这些建设工程的顺利推进都离不开“第一书记”的全情投入,不断完善基建,改善村民生活条件的同时,更暖了群众的心。
发展产业促致富
秀英区东山镇溪南村村民林柄舟的辣椒地里有位常客,那就是溪南村的“第一书记”伍鼎佐。家庭贫困的林柄舟受到政府的帮扶在地里种上辣椒后,伍鼎佐就经常过来,清理杂草、把握施肥量,同老林一起看着辣椒苗一天天的成长。现在的林柄舟对伍书记满怀感激,对脱贫致富更是有了信心和干劲。
“‘第一书记’上任后经常到村民家中走访慰问,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法,鼓励指导村民发展经济。据初步估算,我们村人均年收入从2009年的2000多元提高到了目前8000多元。”溪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林先拨说。据介绍,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伍鼎佐结合当地实际生产情况和地理及气候条件,动用多方资源和渠道,联手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扶持发展村里的农业生产,热科院赠送了溪南村一批价值11万元的种子、化肥、农药和薄膜,以支持村里建设冬季瓜菜示范基地。
(海口网11月16日讯)
相关链接:
“第一书记”伍鼎佐:只要百姓生活得到改善 再苦也值得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