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8名第一书记从机关奔赴偏远贫困村,为村庄带来新面貌和新希望
用忠诚和担当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
-海南日报记者 李磊
“打听个事,裴书记在村里还能留任一年吗?千万别调走了。”在临高县和舍镇铺仔村采访时,一群村民跑来向记者打听第一书记裴兴旺的任期。
第一书记,到底哪来的魅力,能让群众如此依依不舍?
第一书记驻村帮扶是去年中央部署推动的一项重要工作,着眼于推动农村基层党建的提升,更是中央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大决策部署的有机衔接。从去年6月开始,按照中央的部署,省委结合我省实际,经过严格选拔,选派了两批次918名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全覆盖300个“十三五”建档立卡贫困村。
一年多来,第一书记们从机关奔赴偏远贫困的村庄,带领村“两委”成员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动精准扶贫,加大民生投入,为这些贫困村带来了新的面貌和新希望,密切着党与群众的联系,更是用自己的行动,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的“做”上,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正是这份圆满的成绩单,才有了第一书记即将任期结束时,村民对他们的依依不舍。
群众工作如何开展?
奋力实干搭起党群连心桥
与如今村民对他的留恋完全不同,去年裴兴旺刚进村,就听见村里有人揶揄:“干部下乡,基本走个过场,基本不顶用。”
这些抱怨让裴兴旺感到一阵心酸,也让他感到,扶贫工作,首先要加强党与群众的联系,他决定从群众最关心的“小事”做起。
取得群众的信任,是第一书记进村时都要面临的问题。
很快,裴兴旺就在村里建起了“为民跑腿服务站”“爱心餐厅”等四个为民办事措施。通过“为民跑腿服务站”,村干部把村民去县城办理户口等事项全部包揽;爱心餐厅,则把独居老人吃饭问题解决了。
这些做法,就像一股股暖流,温暖着村民的心,拉近了群众之间的关系,温暖着村民的心。有了这些群众基础,说起扶贫,村民们拉着他的手:“裴书记,你是一个真正干事情的人,我们相信你,你说什么,我们跟你干!”
有了群众基础,接下来的事情自然好办许多。
铺仔村450米中心大道建起来了,路边安上了明亮的路灯,村民主动让出自家土地。为了发展产业扶贫,裴兴旺又联系了园林公司,发展花卉养猪一体化的产业,贫困户们以公司加农户,发展养猪和种植花卉产业,村民也纷纷入股支持。
扶贫先暖心,暖心靠实干。曾任定安县龙门镇红花岭村第一书记的符气和,为村子修建了10条路,为村中贫困户争取了旧房改造资金。今年9月,当符气和任期结束时,收到了一张摁满红手印的请愿书,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村民请求他留任的签名。
如何改变贫穷面貌?
扶贫扶“智”一起抓
当陵水黎族自治县本号镇亚欠村第一书记杨烨第一次进村的时候,面对美如画卷的景色,他一度困惑:拥有这么好的气候条件、环境资源,怎么会有五分之一村民因贫困而家徒四壁呢?
经过一番调查,杨烨发现,长期以来,由于教育的缺失,村民知识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外出打工收入微薄。更是由于贫困,不少人上不起学,不少贫困户陷入了世代贫困的恶性循环。
村民教育的欠缺,缺少必要的劳动技能,是不少贫困村脱贫的绊脚石,也是不少第一书记在驻村时最常发现的问题。
到亚欠村前,杨烨是海南师范大学的一名干部。身在教育系统,他首先认为,扶贫需先扶智,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努力提高亚欠村民人口素质。
杨烨来到村里,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走村串户,建立了全村从幼儿园到大学149名在读子女的数据采集台账建立工作。
有了这些数据,杨烨开始有针对性地对开展教育精准扶贫。
海南师范大学给今年亚欠村考上大学的两位困难村民子女捐助学费1.07万元,通过海南师范大学团委选派149名优秀大学生“一对一”帮扶。来到亚欠村一年多时间,村民们也见到了亚欠小学发生的变化:今年7月份,海师大选派26名优秀学生干部来亚欠支教,亚欠村开设了爱心书屋,建了教育实习基地。今年9月份,海师大又给亚欠小学赠送了60套崭新的桌椅,还给4位老师每人赠送一台电脑……
教育扶贫,一直是第一书记们做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第一书记们也在各自的村子里做出了特色:五指山市畅好乡毛招村第一书记李燕龙,面对当地教育落后的状况,专程联系海口“乐善义工社团”,在村里挑选两名贫困生给予每人每月200元的资助,直到他们大学毕业。如今,李燕龙还在牵头制定新的爱心助学方案,帮助更多贫困生完成学业。
扶贫产业如何发展?
科学规划壮大特色产业
“黑山羊养殖场说起来简单,但我们花了大量时间去做市场调查,还有项目环评设计、工程监理、与村民合作签订合同等多项工作,光可行性报告就写了数十页。”这几天,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加茂镇共村第一书记隋耀达忙得不可开交,他边忙边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如此忙碌,是因为他希望黑山羊养殖场成为村里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成为黎苗山乡脱贫致富的聚宝盆,因此每项工作都得按标准来。
50户贫困户变身“股东”,村民们每户参加贴息贷款5000元,用于牧草种植,“黑山羊养殖项目的扶贫资金,每户贫困户补贴2.5万元,贫困户只需5000元的贴息贷款,之后从羊场的收益中扣除还款。
“农村发展产业扶贫的方法千万条,可有一条必须要遵循,就是一定要能够可持续发展,千万不能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这便是隋耀达的扶贫经。
几年前,隋耀达曾驻点陵水扶贫,正是在他思路下建起的山羊养殖基地,如今已稳定地产生着效益,那里的村民已成功脱贫。
像隋耀达这样把进行产业扶贫的第一书记,在我省还有很多。澄迈县文儒镇珠宝岭村第一书记协调各方扶贫帮扶资金350万元,并从澄迈县林业局申请3.5万株扶贫沉香苗,为村民种下了一个“绿色银行”。为了将沉香产业做大做强,他还联合临近两个村的第一书记将三个村的土地合起来,大规模种植沉香,带动沉香产业规模化发展。
第一书记工作如何持续?
激活当地干部“精气神”
在定安县富文镇大里村第一书记阴若珂看来,扶贫的持久性,还需一个培养一个富有战斗力的基层组织。
阴若珂刚驻村时,村里有贫困户78户、322人,五保户10户(11人)、低保户46人。
村里自然条件差,他提出发展种养产业脱贫,但贫困户们普遍反映风险太大,还是将扶贫款握在手里踏实。
这一切,都是摆在阴若珂面前亟待破解的难题,若要扶贫,首先要改变村民的传统思想,更是要改变村干部对扶贫工作作风的转变。
今年9月底,阴若珂在富文镇举办了4期创业培训班,115名村民通过学习,改变了思想观念。培训班刚一结束,26户贫困户组建了一个养猪合作社,集中修建了栏舍。
此外,阴若珂专门带领村两委干部和部分群众代表外出来到先进村镇走访学习,帮助他们拓宽工作思路,提高创新能力。
一番走访学习归来,大里村“两委”干部在村支部书记的带领下,正在积极筹建一个养牛合作社,随后在村党员干部带动下,村里自筹资金20多万元用于村庄改造。
有了当地干部对扶贫的大力支持,阴若珂来到大里村一年多时间,村里已经有69户,301人脱贫。
同样的经历,也发生在五指山市水满乡毛脑村第一书记秦存平身上。刚到这个组织软弱涣散村,什么工作都开展不起来。秦存平借着当地一起毁林事件的圆满处理,在村干部中树立了威望。随后,他开始对村涣散组织进行了整治、培训,几个月过去,村“两委”也一改多年不作为的工作作风,开始正常运转,接下来的扶贫工作里,村“两委”中涌现了大批致富带头人。
第一书记工作有何作用?
“双争四帮”培养骨干力量
类似的故事不胜枚举。一个个第一书记,领着、帮着村干部攻坚克难、强基固本,帮扶贫、转观念、育人才,他们在改变农村贫困面貌上,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选派第一书记,实际上也是一项干部培养工程,第一书记也在工作中经受锻炼,有收获、有提高。
“第一书记任职期间,省委组织部提出了他们要带领村‘两委’成员开展‘双争四帮’工作。”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所谓“双争”即个人要争当优秀第一书记,所在村党组织要争当优秀基层党组织。“四帮”即帮党建,建强基层组织;帮发展,推动精准扶贫;帮民生,为民办事服务;帮稳定,提升治理水平。
一年多来,全省第一书记共组织驻点村干部外出考察学习10732人次,帮助培养村级后备干部2378名,协调落实道路、桥梁、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1995个,引进产业发展项目43个,计划投入5802万元,指导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575个……
第一书记“双争四帮”的工作有目共睹,他们不仅受到了当地群众的信任和称赞,也让省委获得了一次考察选拔优秀干部机会。今年8月底,省委围绕着“双争四帮”的职责,对第一轮第一书记进行了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各市县党委组织部向省委组织部推荐优秀第一书记75名。
截至目前,32名第一书记因工作实绩突出受到省委的提拔使用,这些来自扶贫一线,拥有着丰富扶贫经验的干部,将充实和加强我省的扶贫攻坚力量,他们的扶贫经历和经验,也将提高我省扶贫攻坚工作决策的精准化和高效性。
(本报海口11月15日讯)
短评》》》
第一书记要有“第一担当”
一年多来,我省918名第一书记远离温馨城市,驻扎偏远山村,用忠诚和担当为贫困地区送去了活力和希望,为脱贫攻坚交上了一份漂亮答卷。
“第一”意味着使命,意味着责任,意味着担当。“送钱送物,不如送个好支部”,第一书记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极为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因村派人要精准”,说的就是要选准派强第一书记。一年来,我省第一书记们不负众望,弯下身子,深入村头,为贫困户灌输新思想、找寻新产业、发展新项目,以真心真情带动了贫困地区的改变,为脱贫攻坚立下了汗马功劳。我们相信,在众多忠诚担当的第一书记的带动下,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必定能及时打通,全面小康定能如期实现。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