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强迫未成年人卖淫,是一种典型的“弱弱相侵”。一些地方政府往往只有摸底排查,而无进一步的制度跟进。留守儿童易受侵害,实际上也折射出监管之孱弱。
湖南慈利县人民法院近日对一起引诱、强迫未成年人卖淫案进行宣判,十余人被依法处理,其中大部分是未成年人。在被刑事处罚的7人中,有5人案发时未满18岁;而在3名受害者中有两人未满14岁,一人刚满14岁。
原本是在父母身边撒娇的年龄,却被胁迫卖淫;原本应该在校园寒窗苦读,却早早辍学,长年混迹于歌厅等场所,小小年纪就扮演着“皮条客”角色;原本是忠于职守的公职人员和领导干部,却被欲望驱使,花钱与未成年人发生性关系……这起“引诱、强迫未成年人卖淫案”,几乎从每一个层面都突破了法律和道德伦理的底线。此案中,无论是受害者还是施害者,大多是留守儿童。他们年纪小,自我保护能力弱,对外界事物缺乏认知能力,极易成为被侵害的对象。而父母长年不在身边,亲情以及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更导致他们防范风险的能力低下,尤其是遇到危险后不知如何处理,只能乖乖就范,悲剧往往便难以避免。
留守儿童的另一重风险在于,由于长期得不到家庭的温暖,精神上很容易荒漠化,一旦沾染上社会不良风气,就可能误入歧途。此案中,几名引诱、胁迫未成人卖淫的主要犯罪嫌疑人,也都是留守的未成年人。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其实也是受害者。“多一所学校,就少一座监狱”,若非在求学的年纪早早走入社会,他们的人生是不是另一种样子?
从本质上而言,未成年人强迫未成年人卖淫,是一种典型的“弱弱相侵”。当下而言,无论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留守儿童其实都是最缺乏资源的一个群体,在受尽歧视与冷漠之后,他们往往会产生一种自我放逐的心态,同样以冷漠对待这个社会,“弱者抽刀向弱者”的事情,并非偶然。
而从全国范围而言,留守儿童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仅以湖南慈利这个典型的劳务输出县为例,数据显示,今年8月慈利县完成了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全县16周岁以下农村留守儿童16977人。对于这样一个群体,当地政府有没有建立起常态化的救济和帮扶机制?即便有,效果恐怕也难称理想。问题恰恰就在于这里,对于留守儿童,一些地方政府往往只有摸底排查,而无进一步的制度跟进。留守儿童易受侵害,实际上也折射出监管之孱弱。
涉留守儿童案件频发、高发的背景下,有两个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失学、辍学。教育、民政等部门要切实担起责任来,不让任何一名留守儿童失学。二是像慈利这样的劳务输出地,有必要对留守儿童实行精细化救助,比如心理疏导、困难帮扶、开设维权通道等等。只有把工作做扎实了,留守儿童才不是悲伤和弱者的代名词。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