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人民币汇率“终结连跌”的呼声还言犹在耳,今日又再度下调,逼近6.90。11月23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较前一交易日再次下跌125个基点报6.8904,“破7”已经近在眼前。
近期以来,人民币汇率在短短30个工作日内贬值3.3%至6.89,超出过去10个月累计贬值幅度,且人民币疲弱走势仍在继续。人民币汇率问题再次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
美元升值和恐慌性抛售是助推器
首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10月份外汇储备为3.12万亿美元,较9月份下降457.27亿美元,为近9个月来单月下跌最多的月份,也是中国以美元计价的外汇储备连续第四个月下降。也就是说,人民币流出的规模在加大,而离岸市场人民币存款并没有增加。同时,银行结汇的人不多,而购汇的人增加,导致外汇储备没有来源。
其次,外汇储备减少与企业不创汇有关。过去八年,人民币维持单边上涨的走势,涨幅达到36%,人民的的升值对外贸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于出口产品的价格与之前相比大幅提高,再加之我们处在转型升级的过程当中,导致许多之前做进出口的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于是转投其他行业,也就是说之前外贸收益很高的企业如今没有创汇,因此外汇的来源在减少。
再次,社会情绪的推波助澜。在人民币贬值的时候,按照正常的专业解读,不应该急匆匆地换美元,但由于心理恐慌加大而专业性指导弱化,市场上出现了蜂拥购买美元的现象,许多人恐慌性的抛售人民币。
最后,人民币贬值与美元指数强势走势有很大的关联。受美元升值的刺激性因素影响,美元指数突破100点大关,而美元的投资心理和投机心理扩大又进一步导致美元指数上升,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外在因素,也是国际市场一种主导性的因素。
未来人民币仍存在贬值压力
贬值到什么位置并不确定。因为首先,经济走向并不明朗,经济复苏乏力,在结构性调整过程中压力比较大。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积极迹象已经出现,以PPI为代表,PPI连续54个月的负数之后,九月份终于开始由负转正,10月仍然为正数,这说明资金正在从金融投资朝实体经济方向流动。再加上重要的政策影响开始显现,比如“一带一路”的倡议开始发挥作用,许多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结果和对生产产生的影响正在显现。
第二,从人民币市场结构来看,也是不确定的。现在金融热、实体冷的现象明显。在我看来,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是过剩的,货币量大部分都集中在金融市场当中,但同时资金并没有在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有效地流动起来。许多民众手中虽然持有货币和存款,但是这部分资金仍然在观望情绪之中。因此,市场的资金出现僵化。
第三,从全球市场来看,并非只有人民币在贬值。从年初至今,欧元兑美元贬值,英镑兑美元贬值,俄罗斯卢布、新加坡元、韩元、土耳其里拉也纷纷出现大幅度贬值,横向对比,人民币的贬值幅度远远低于其他新兴国家货币。而且,我国还有行政手段在保驾护航。
至于人民币贬到哪里?要看中国经济的需要,而对外汇市场来说,一个重要的因素则是外贸指标。当美元兑人民币在8以上的时候外贸蓬勃发展,破8或者尤其是破7之后贸易衰弱。可见,美元兑人民币达到7以上比较适合中国外贸发展的需要。
如何缓解下跌?根本还在于实体经济
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智造,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高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才是核心。
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失去了价格优势,全球贸易格局的调整也挑战着中国外贸的传统优势。这表现在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同时初级制造加工业向东南亚国家的转移。之前我们的产品出口到东南亚和北美,现在东南亚国家的制造业也在发展又有成本优势,因此,很多制造基地都转移到东南亚国家,比如我们经常提到的耐克,之前大部分都是中国制造,现在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大部分则是越南制造或者柬埔寨制造,这就是一个缩影。数据显示,柬埔寨近两年经济保持7%的增长势头,这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柬埔寨借助本土的成本优势,承接发达国家的电子产品组装加工产业,建立了组装加工基地。
这又涉及到我国三大产业如何布局的问题。虽然消费和服务业已经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但是服务业发展的根基还在于工业,只有工业水平的提高,智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提高,才能实现服务业的提质增效,最终与工业、农业在更高水平上有机融合。
而我们谈到的宏观经济学发展的“三驾马车”出口、投资、消费,一定是出口非常好,再回过来推动投资、促进消费,只有这样形成良性循环,投资回报率才稳健。
因此,我认为缓解的根本还在于实体经济,通过走智能化的高端路线,提升高精尖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关心的问题。(中新经纬APP)
【专家简介】谭雅玲,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常务理事,2006年被中国金融网等机构评选为中国金融杰出贡献专家,2009年被评为金融杰出贡献专家。
相关链接:
人民币汇率终结12连跌 “单锚”变“双锚”有利稳定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