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近年来,银行卡遭盗刷、电信诈骗等案件频发,而信息泄露已成支付安全风险的源头。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中国金融移动支付支付标记化技术规范》行业标准的通知,强调自2016年12月1日起全面应用支付标记化技术。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行业个人信息事件泄露的事件频发,不法分子利用所泄露的数据,刻画客户身份并实施精准诈骗,信息泄露已经成为资金犯罪的基本作案条件和支付风险源头,信息被无端泄露被殃及更多的是无辜群体,对此央行最近下发了《中国金融移动支付标记化技术规范》并强调自2016年12月1号起全面应用支付标记化技术。目前多位支付人士明确表示已经收到了规范,规范表示,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等为保护支付敏感信息,提升支付安全,防范信息泄露和欺诈交易,在移动支付业务中逐步引入支付标记化技术,通过支付标记限定从源头遏制信息泄露,最大程度上保障用户的交易安全。
业内人士指出,生活中公民个人信息通过各种途径被各类机构所采集,其中像电信公司、快递公司、购物网站等,人们更愿意去相信其有较为可靠的防泄露措施,但是一旦制度不严,内鬼出现,这些机构会首当其冲成为信息的泄露者。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机构,虽不掌握信息资源,但利用流氓软件也可以获取并泄露大量信息。不仅如此,金融和支付机构在提供网上服务和交易过程中,大量收集个人信息,但是由于监管和内控机制不到位,也会导致信息泄露,所以基于以上背景情况,中国人民银行下发通知,进一步保障用户的交易安全。
下月起全面应用的支付标记化技术,是由国际芯片卡标准化组织于2014年正式发布的一项最新技术,原理在于通过标记代替银行卡号进行交易验证,从而避免卡号信息泄露带来的风险。业内支付人士表示,标记化处理有利于降低敏感信息的泄露风险,确保交易账户安全,而其所在公司正在进行支付标记化技术方面的改造。采用支付标记化技术之后,个人信息真的能够完全避免被泄露吗?对此银联方面分析指出,采用支付标记化方案之后,商户可以通过支付标记来替代主帐号的信息,且该支付标记可限定在该商户的名下单独使用,从而消除了相应的风险,简而言之,支付标记化有利用降低敏感信息的泄露风险,从而降低用户遭到欺诈交易的几率,但是能否完全避免信息泄露,目前尚不得而知。技术推出后还有待检验,可以肯定的是支付标记化技术的实施其初衷一定要从源头管控来加强政策监管,防范风险事件的发生,同时促进行业的积极创新,来确保交易账户更加安全。这一点从央行今年7月起就已经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银行卡风险管理通知,要求各商业银行、支付机构应该使用支付标记化技术,自12月1号起这一举动便可以看出,而最近下发的这一规范,只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的推动。
相关链接:
央行公开市场24日开展1150亿元逆回购操作
纸币未来或消失 央行筹备成立数字货币研究所
巴西财长和央行行长称巴西需转向紧缩性财政政策
欧洲央行:世界经济面临异常不确定性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