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曝光,江苏省常熟市一些服装加工作坊涉嫌雇用童工。事件撕开了社会的一道伤口。是什么原因让这些未满16周岁、本应在课堂上读书、无忧无虑地度过青春时光的孩子,站到了机器旁进行高强度的劳动?他们及其家庭是被欺骗还是主动作出的选择?
   
 您当前的位置 : 社会新闻>

探访贵州安顺“童工”家庭 他们为什么当“童工”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16-11-28 08:06

    “家里条件不好,儿子也想出去”

    本次被发现的“童工”中,14岁的黎某龙和杨某朋一样居住在十二茅坡,两人的房屋前后排挨着。

    黎某龙的家里摆放着一台“songli”牌电视机,其屏幕大小和15英寸的笔记本电脑差不多,此外,除了电饭煲、已不能脱水的老式洗衣机、电灯,就没有了任何电器。

    房屋的墙壁裂开了口子,石灰大片脱落,露出凹凸不平的火砖。

    对于记者的造访,黎某龙的母亲杨某妹有些不知所措,“我没进过学堂,连名字都不会写。”她风一般地跑出去,叫来自己的亲戚、同时也是邻居的熊女士和记者一起交谈。

    前些年,黎某龙48岁的父亲黎某昌在安顺等邻近地区打工,维系一家6口人的生活。今年,孩子黎某龙也开始打工后,父亲就去了福建,希望能挣得更多。

    黎某龙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16岁的姐姐黎某健现在念初三,成绩比较好,获得了奖状,希望能继续念书;10岁的三妹正在念小学三年级;8岁的四妹念一年级。

    熊女士告诉记者,杨某妹一家生活的贫困程度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在她看来,这种极度的贫困,是黎某龙小小年纪便不得不外出打工的主要原因。

    “就在前几天,杨某妹身上一分钱都没有了,碰巧有人过来收废品,她就把一个废旧的烤火炉子当废铁卖了,3毛一斤,卖了15元。”熊女士说,“她靠这15元支撑了几天,现在又没有钱了。”

    “孩子上学的时候,杨某妹会一个人吃午饭,中午从来没有见她吃过肉。”熊女士噙着泪说,杨某妹经常用一点辣椒、加上没油的野菜,就着一碗饭,冲点水,“泡着就吃了”。

    “有一次,她生病却没钱了,发烧、头疼,还晕倒了,我就借给她100元,让她到医院去看看。”熊女士说,“没想到,过了几天,她把钱还给了我,说自己在床上睡了几天,多喝开水,没去医院,病也好了。”

    在搬到十二茅坡之前,这一家子住在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猫营镇某村,因为那里的房子已经破旧得无法住人,“实在没办法了”,10多年前,一家人搬到了十二茅坡。在这个看上去能找到打工机会的地方,杨某妹希望能分担丈夫的压力。

    “老板需要零工的时候,我就去。”让她沮丧的是,没文化还得照顾孩子的妇女并不吃香——老板需要的是可以长时间干活的人,“我很难打上工,一个月能打三五天就不错了。那些老板说,‘你是带娃娃的人’。”

    46岁的杨某妹只能退而求其次,依靠传统农业补贴家用。她收割的稻谷能让一家人吃上饭,“实在没钱了也能卖一点钱”。

    尽管生活得非常节俭,但这个收入有限的家庭仍然欠下了1万多元的外债。

    债务源于购房,也因为医治孩子的病:今年上半年,三女儿黎某芊不小心摔伤了手臂,在紫云县医院治疗,花了1万多元;前年,四女儿黎某欢也曾到贵阳做过手术,花了5000多元。

    这样贫困的家庭,为什么会生育4个孩子?杨某妹称“大家都这样”——在偏僻的山乡,一带又一代的老人传递着“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认为多几个孩子,孩子们之间也相互有个帮衬。

    夫妇俩的收入除去日常不可避免的开支外,都用于供孩子读书。

    念幼儿园时,半年就需3000多元,他们勉力维持。到了义务教育阶段,仍需要给孩子一定的生活费,为了安全,两个女儿每半年还需要分别交纳500元和1000元的接送费。

    这些开支让这个家庭一直处于困境。“家里条件不好,儿子也想出去。”杨某妹说,自己劝过孩子继续读书,可儿子说,家境不好,自己成绩也不好,“不如出去挣点钱”。

    “我们就让他出去试一试,如果能适应,以后再说。”杨某妹说,“如果适应不了,就回家继续读书,长大一些以后,再决定是不是出去打工。”

    黎某龙在念完小学六年级后,今年开始外出打工。无论是在紫云县的老家,还是在十二茅坡的新家,几乎所有离校的年轻人都出门打工了。在残酷的生存压力面前,没有太多家庭介意孩子是否属于“童工”。

    黎某龙没有手机,每次和家里联系都要借别人的电话,如果家里打来电话,也需要打通别人的手机后,约定一个时间再拨打过去。

    电话中,黎某龙告诉家人,“老板”对他很好,吃的也可以,“有时也会抱怨,说加夜班受不了”。

    听见这样的话,杨某妹就觉得心里难受,劝孩子回来,可孩子表示,至少要坚持1年,“过年回来了再看”。

    黎某龙离开家庭的过程,和杨某朋几乎是一样的。

    “‘老板’到我家门口来,说带孩子出去打工。”杨某妹回忆说,对方提出工资为包吃管住2500元/月,家人也没有讨价还价就同意了。

    至于具体去干什么工作、每天干多长时间、必须完成多少工作量、如何保证孩子必要的休息等细节,双方并没有明确议定。

    双方也没有签订任何书面的合同,仅仅口头约定,过年时“老板”把孩子送回家,到时候把钱一并交给大人。

    为了让“老板”对孩子好一点,心疼孩子的杨某妹还给“老板”送了花生核桃,这是她当时唯一拿得出手的礼物。

    杨某妹和丈夫并不知道将自己孩子带走的“老板”姓甚名谁,也不知道这个人是“老板”还是“中介”。

    这些没有太多社会经验的父母,坚信“老板”会恪守当初面对面许下的承诺。

    在采访中,对于记者的提问,杨某妹很少清晰回答,记者只能不断地从不同侧面和她交谈,尽力拼凑出她的生活方式和内心世界。对于“是否相信过‘知识改变命运’”“周围有没有人通过读书考上大学而获得好的工作和收入”“是否希望复制那些‘榜样’们的人生”等问题,尽管记者用最平易的话进行了“翻译”,杨某妹仍显得茫然,没有正面作出清晰的回答。

    “没办法,要不就要饿肚子”

    记者辗转找到此次事件中另一名“童工”韦某胜家里后,听到的是同样悲伤的故事。

    15岁的韦某胜居住在安顺市宁谷镇某村,家门口就是学校,记者到访时,学校里正传出琅琅读书声。

    韦某胜79岁讷口少言的爷爷韦某华呆坐在火炉旁,炉里燃烧着他砍来的树枝,老人的背部几十年都长着一个碗大的瘤子。火炉旁还有78岁病重的奶奶——她的身体状况看上去非常差,乡邻说,她“不能动,不能讲话,坐着就不能起来”。

    韦某华共有5个儿女,目前随小儿子韦某平——“童工”韦某胜的父亲——一起生活。

    韦某华说,小儿子从未念过书,“没什么文化”,此前曾到浙江、广东等地打工,“干体力活”。今年,因为母亲病重,韦某平不敢外出打工了,只得留在家里守护母亲,偶尔去打零工。

    每一个细节都透出这个家庭的贫困:石头砌成的房子已经裂口,裂口最宽的地方,足以将手掌放进去,“要不是用棍棒撑着,可能就会垮”。

    贫穷深深地改变了这个家庭,“有时甚至连吃盐都成问题”,几年前,韦某胜的母亲决绝地离开了这个家庭。

    “虽然穷,我们还是尽量节约,想让小孩多识几个字。”韦某华盯着记者的眼睛说。

    在乡邻们看来,小学和初中阶段尽管交钱并不多,但仍有一些各种名目的费用,“还是得花钱”。而外出打工,虽然未必能赚多少钱,“但过年起码能买一件衣服”。

    部分乡亲已经听说了韦某胜成为新闻中的“童工”的事,但他们并不认为做“童工”是错误的决定,相反,是一个“不得不这么做”的决定,“没办法,要不就要饿肚子”。

    “要养活这一大家人,他父亲只能出去打工,他70多岁的爷爷还得去干农活。”乡亲们说,去年的行情是玉米每斤七八毛、谷子每斤一元零几分,老人种的所有粮食“值不了几个钱”,“现在种地基本不赚钱,年轻人还能喂牛喂马,可是他一个快80岁的老人已经不能喂牛喂马了”。

    按照这样的逻辑,乡亲们认为,在韦某胜的父亲因为奶奶的病情而不能外出打工的情况下,韦某胜成为“童工”就是在情理之中的。

    乡亲们掰着手指头介绍说,村里14~18岁的孩子出去打工的,估计有一二十人。他们并不清楚“童工”的定义,对于其中16岁以下的打工孩子的数量并没有印象,“但可以肯定,不止韦某胜一个人”。

    在交谈中,乡亲们固然并不认为“读书无用”,但对“读书有用”的观点也并不坚守。对于是否每个家庭都能承担高中、大学阶段的投入,以及“砸锅卖铁”式的投入能否必然带来体面的工作和高收入,他们并不抱有绝对的信心,“有一些大学生也挣不到钱”。因此,对于那些成绩较差、未体现出读书潜质的孩子,这些农村的父母和甚至孩子自己,都更容易放弃。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个令人担忧的状况是,“童工”家庭甚至都不认识前来招工的“老板”,也未对其身份、工作方式、管理方法等信息,进行必要的了解和核实。

    当地有传言说,曾有“童工”误入传销行业。这样的悲剧,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探访中,贫困是显而易见的,对很多问题的答案,却藏在每个人的心里,没有人说出来。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生活的贫穷、对教育投入和产出的不同理解,让孩子们离开了课桌,过早地在成人世界的惊涛骇浪中拉扯起自己并不结实的风帆。

    记者 田文生 实习生 乔梦雨

 

 

 

相关链接:

武汉码头现下身赤裸女尸:19岁打工妹惨遭奸杀
打工仔被欠薪求助“省委书记信箱” 很快领到工资
老人为成全女儿幸福 谎称去打工实为流浪拾荒
蒋劲夫日料店打工烤串 双11帮粉丝清空购物车
打工情侣进厂偷鞋被抓:为筹钱办"体面婚礼"

 

相关链接:
打工情侣进厂偷鞋被抓:为筹钱办"体面婚礼"
蒋劲夫日料店打工烤串 双11帮粉丝清空购物车
老人为成全女儿幸福 谎称去打工实为流浪拾荒
打工仔被欠薪求助“省委书记信箱” 很快领到工资
武汉码头现下身赤裸女尸:19岁打工妹惨遭奸杀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田文生 实习生 乔梦雨] [编辑:杨海成]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日报海口网入驻“新京号”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多彩节目,点亮缤纷假期!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新年音乐会将于2024年1月1日举办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招才引智专场诚意揽才受热捧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灾后重建看变化·复工复产
圆满中秋
勇立潮头踏浪行
“发现海口之美”摄影大赛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兰机场T2值机柜台17日起调整
寻旧日时光 海口部分年轻人热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衬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乐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腾烟火气 夜间消费活力足
海口:长假不停歇 工地建设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过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赛(精英赛)活力开赛
海口天空之山驿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寻玉兔 共庆海口最中秋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