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36个传统村落正在网上公示,其中2555个已经正式进入国家保护的视野,听上去似乎是个不小的数字。然而,当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已评审到第四批,发起者却注意到一个令人痛心的现实:“依然阻挡不住村落的濒危和被破坏,很多纳入国家名录的村落已经面目全非。”比这更让他忧虑的是,还是找不出一个特别好的办法从现在的困境中走出去。(11月24日《中国青年报》)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加大对传统古村落的重视,这是一件让人欣慰的事。但在具体操作中,很多地方要么是以旅游为纲,要么是腾笼换鸟,要么是开店招商,要么是装扮景点,要么是公园化,要么是民俗表演,要么是农家乐、民宿、伪民间故事以及挂红灯笼的套路,此般重视无疑更加让人忧虑。
传统村落,是承载村民生活、农村文化等的重要载体,同时记载着村民的文化、生活。如今,人们对传统村落发生兴趣,也正是意识到它见证历史的价值、学者研究的价值、欣赏的价值、怀旧的价值。可以说,这也是传统村落的根。如果说,重视传统村落,仅是注重“旅游搭台,经济唱戏”,在利益驱使下谁都可以把手伸向传统村落,接下来为了便于规划,减少管理成本,就按以上套路“保护”起来,或者把在那里生活,创造了传统村落历史和文化的村民搬迁出去,不由分说割断他们与家园的情感,且不说这是一件很残酷的事,同时也将注定让打造出来的传统村落,丧失起码的内涵,以及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文联副主席、天津大学教授冯骥才说:“我们把660个城市基本变成一个样子,只用了20年时间,这是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悲剧,也是对自己文化的无知。”不到30年间,中国快速成长为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理念全方位渗透,要让一些地方兀自醒悟,放慢脚步去思考和认识传统村落,不再陷入城市发展建设的悲剧,看来不是很容易。
要避免传统村落空巢化和旅游化,最后变成简单而诡异的“围城”,说到底还得需要顶层设计和制度兜底,在公布传统村落保护名录时,亟待建立起一个具有对历史文化负责任的准入和退出制度,并研究出更多更适合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路径来。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